4月19日,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下稱“量子創新研究院”)宣布國內最早建立、接入比特數最多的量子計算云平臺完成架構更新。
量子計算云平臺新增“知識庫”以及“答疑解惑”兩大功能板塊,結合原有的“量子計算實驗”板塊,構成了“知識”與“體驗”結合的完整架構。
量子創新研究院量子計算云平臺是目前國內量子比特數目最多的真實量子計算云平臺,預留了更多比特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的接口,目前已有五千多名注冊用戶在量子計算云平臺上進行了萬余次的相關量子計算實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俊云教授表示,在量子計算飛速發展中有三大矛盾存在:第一,快讀的量子技術發展和量子知識普及的矛盾;第二,高昂的設備投入和科研普及的矛盾;第三,復雜、高難度的技術和應用普及的矛盾。
對于第二點,李俊云教授解釋,“量子計算機的研發往往需要上億元投入,這樣高昂的投入是一般的學院小組難以具備的。而量子計算的研發仍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還有很多的實驗路徑和技術難關需要大量的研究小組來參與加以突破。”
“這些矛盾的解決,可能通過量子計算云平臺能夠實現。”李俊云教授說。
早在2017年,量子創新研究院與阿里云就在國內首次宣布“量子計算云平臺”上線,并于2018年接入了11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服務;2020年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升級至12比特;2021年2月在平臺上線實驗板塊;4月19日,正式上線“答疑解惑”和“知識庫”板塊,完成整個云平臺的架構。
“知識庫”的設立目標是讓用戶了解全球量子計算的最新資訊,系統了解量子計算知識;“答疑解惑”板塊能夠讓用戶更直接地與量子計算研究領域的專家進行溝通。在這兩大板塊里,后續還將設立“專家工作室”、“量子計算設備廠家”等子模塊,集合各界力量,吸引全社會共同參與和建設量子計算云平臺。
李俊云教授指出,云平臺的工作重心包括分享權威性的量子計算領域知識以及體驗量子計算技術。平臺主要服務三類用戶:大眾用戶、科研用戶、應用用戶。
大眾用戶可以在云平臺上了解基本量子信息知識,比如閱讀平臺上關于量子計算的資訊,與科學家進行在線互動等。
科研用戶可以使用平臺上最前沿的量子計算原型機進行科研,以節省科研時間和經費。
應用用戶可以在云平臺上親身體驗現代量子計算技術,從而與平臺開發者共同探討可能的、小范圍的量子計算應用途徑。
量子創新研究院表示希望量子計算愛好者、量子計算科研工作者和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加入云平臺。未來云平臺將全面開放,各方共同努力創造良好的量子計算生態環境,推動量子計算知識普及、科研進步和應用探索。
“云平臺現在完成了整個架構,而它內部的建設僅僅是剛開始。我希望這個平臺能夠承載我們的期望,在推動量子研究發展上做出努力,更希望平臺上有更多的成果出現。”李俊云教授說。
關鍵詞:
中科院
量子
創新
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