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卡中國的脖子,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美國如果不賣給中國技術,代價是失去中國乃至全球的市場。”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在4月17日舉辦的北大國發院長三角論壇上說。
林毅夫表示,中國產業升級具備后來者優勢,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或是附加值高的產業,有利于降低中國自身技術創新的成本和風險。
林毅夫認為,美國對中國“卡脖子”,是為了政治目標而犧牲經濟利益的做法。美國現有的領先技術依賴大量研發投入,如果失去中國市場,美國企業利潤減少將導致技術研發投入減少。“美國想要繼續技術領先,會越來越力不從心。”
林毅夫認為,改革開放后,從1978年到2020年的42年間,我國能夠實現平均每年9.2%的經濟增長,很重要的原因即是發揮了后來者優勢。
“發達國家年均經濟增長3-3.5%,我們是9.2%,是他們的三倍。德國、日本、韓國這些發展比較好的國家利用后來者優勢,能夠實現每年9%-9.6%的增長。他們能實現,就代表我們用同樣的機制也有這個可能。”林毅夫表示。
此外,在談到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時,林毅夫表示,中國與其他發生人口老齡化的國家國情有很大不同。“其他國家出現人口老齡化的時候,基本上都已經是高收入國家,而中國目前還是中等收入國家。”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人口不增長,靠現有的人口,我們還可以把落后的技術,升級為比較實用的先進技術,我們靠引進技術來作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空間還很大。”林毅夫說。
林毅夫認為,新工業革命的特性是產品研發的周期較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資本,相對于勞動供給,更重要的是勞動者的素質。“我們國家這些年大力投資教育,我認為,我國的教育水平,跟發達國家基本上沒什么差距。”林毅夫說。
林毅夫預測,到2030年左右,中國按照市場匯率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會超過美國,變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要實現這個目標,從2021年到2035年,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要達到4.7%,到2025年,我們的人均GDP可以超過12535美元,變成高收入國家。這樣算下來,到2030年左右,中國按照市場匯率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會超過美國,變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林毅夫表示。
關鍵詞:
林毅夫
中國產業
升級
后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