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國民經濟迎來開門紅,主要指標呈現兩位數增長。
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249310億元,同比增長18.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3.9%,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25.6%,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29.2%。
“因為去年同期低基數和就地過年造成工作日增加,今年同比增速呈現出和往年不同的趨勢。”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表示,總體上看,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開局良好。生產需求持續改善,就業物價總體穩定,新動能快速成長,質量效益穩步提高,市場預期穩中向好。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唐遙分析,18.3%表明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良好穩健。總體而言,隨著疫苗接種地推進,中國經濟活力會進一步加強;同時海外主要經濟體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反彈跡象,支撐了外需。在這樣的整體經濟環境下,我國有望在2021年取得良好的經濟表現,為“十四五”開好局。
“同時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結構性的增長來源,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去提升生活服務業的活躍程度,進一步加強制造業的投資,改善經濟的整體投資效率,促進長期消費增長和做大統一的國內消費市場,同時關注進口大宗商品的價格變化對物價和工業生產的影響。”唐遙表示。
工業生產穩步回升,內外需求強勁一季度工業生產穩步回升,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4.5%,環比增長2.01%;兩年平均增長6.8%。其中,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1%;環比增長0.60%。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一季度同比高增主因在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數影響、員工就地過年工作日有所增加以及當前經濟本身的微過熱特征,生產保持強勁,工業品價格向好、內外需求強勁。
分經濟類型看,一季度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9%;股份制企業同比增長23.7%,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29.2%;私營企業同比增長29.7%。
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1%,兩年平均增長4.0%;制造業同比增長27.3%,兩年平均增長6.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15.9%,兩年平均增長4.8%。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9.9%、31.2%,兩年平均分別增長9.7%、12.3%。
從產品產量看,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挖掘、鏟土運輸機械,微型計算機設備,集成電路同比增速均超過60%,兩年平均增速均超過19%。3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1.9%,連續13個月高于臨界點;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8.5%。
一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84687億元,同比增長29.2%。出口46140億元,同比增長38.7%;進口38547億元,同比增長19.3%。
值得注意的是,3月份進口增長在加快,3月當月進口同比增長27.7%,是今年以來首次高于出口增速,這也說明內需恢復勢頭是在不斷鞏固增強的。
李超認為,國內需求強勁使得工業生產向好可持續。外需在3月仍有較強支撐,但未來隨海外供給的修復,供需缺口彌合,支撐力度或會有所邊際降低。他預測,4月工業生產有望保持良好態勢,但由于基數影響漸弱,以及部分支撐因素的利好強度可能邊際放緩,讀數將進一步回落。
中信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程強認為,整體來看,盡管受1-2月“就地過年”等擾動因素的生產沖高影響,3月單月工業生產活動較1-2月有所回落,但工業生產仍然處于景氣區間。
“在外需韌性仍然維持、內需逐步修復的宏觀經濟環境下,我國工業生產仍將延續平穩的復蘇態勢,未來一段時期表現預計仍將超出疫情前的生產水平。”程強判斷。
餐飲、線下消費快速恢復,消費仍有較大修復空間一季度市場銷售逐步改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221億元,同比增長33.9%,環比增長1.86%;兩年平均增長4.2%。其中,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484億元,同比增長34.2%,比1-2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6.3%,環比增長1.75%。“不管是從商品零售額、線上銷售情況,還是從前期大家都比較關注的恢復比較慢的餐飲、旅游出行,都呈現快速恢復的態勢。”劉愛華表示,同比增速因為受到上年同期基數的影響,增長較快,因為上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9%,目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表現出30%以上的高增長。
分具體領域看,餐飲、線下消費等前期受到制約的一些消費領域快速恢復。餐飲收入10596億元,同比增長75.8%,兩年平均下降1.0%;商品零售94625億元,同比增長30.4%,兩年平均增長4.8%。
從線下消費看,一季度限額以上零售業實體店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42.2%,兩年平均增長4.5%,比1-2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說明線下消費也在快速恢復中。
從商品類別看,一季度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18個商品類別同比增速均超過10%,其中體育娛樂用品類和通訊器材類商品同比分別增長45.2%、42.4%,兩年平均分別增長17.4%、17.1%。
網上銷售增勢良好。全國網上零售額28093億元,同比增長29.9%,兩年平均增長13.5%。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23067億元,同比增長25.8%,兩年平均增長15.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1.9%,比1-2月份提高1.2個百分點。
劉愛華表示,消費環境持續改善帶來居民信心的增強,居民收入的回升帶來消費能力穩步提升,擴內需促消費政策的帶動,帶來重要商品的銷售保持增長,這都是推動一季度消費市場呈現快速恢復的原因。
“伴隨天氣回暖、就地過年影響趨弱,消費再回快速修復通道。”李超表示,一方面,經濟步入合理增長區間,居民消費信心和消費意愿拾級而上,收入的持續增長正逐漸體現到消費增長上來。另一方面,消費品和服務的供應正在逐漸豐富,線下消費恢復速度加快。
收入預期穩定,消費意愿回升,李超認為,未來消費仍有較大修復空間。數據也顯示,在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旅游、觀影居民消費需求比較旺盛。從出行看,清明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人數達到1.02億人次,恢復到疫情前同期的94.5%。
4月2日-5日,全國鐵路發送旅客人次比2020年同期增長225.8%,恢復至2019年的92.4%。從電影市場看,清明假期三天電影總票房突破8億,刷新了歷史同期票房最高紀錄。
固定資產投資穩步恢復,制造業提升空間很大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穩步恢復,高技術產業和社會領域投資增長較快。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95994億元,同比增長25.6%,環比增長2.06%;兩年平均增長2.9%。其中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月環比增長1.51%。分領域看,一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29.7%,兩年平均增長2.3%;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9.8%,兩年平均下降2.0%;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5.6%,兩年平均增長7.6%。
基建的平均增速是2.3%,唐遙表示,這說明了我國在應對疫情的沖擊時,相對應的財政和基建的擴張較為合理,有較高的可持續性。
制造業投資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劉愛華表示,目前制造業投資的水平相當于疫情前的96%左右,一方面說明企業的生產經營面臨比較多的困難,仍然在恢復狀態中,在投資信心上仍然有一定的顧慮。
另一方面,對整體市場也在觀察之中,有利于制造業投資恢復的因素也在慢慢累積和增加,比如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同比大幅增長,增長了1.79倍,兩年平均增長達到了31.2%,企業的效益在提升。
“我們目前處于 ‘十四五’規劃的第一年,一些重大的工程項目都在安排之中,民營企業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參與。”劉愛華表示,隨著經濟整體恢復的推進、企業效益的好轉,企業的信心會慢慢得到增強。“制造業提升的空間還是很大的,從未來講,我們對制造業投資的恢復還是很有信心的。”
“近期央行提供的數據表明,截至今年2月制造業的中長期貸款余額有了很快的增長。”唐遙表示,制造業的投資增速有望在今年余下時間里面實現較好的恢復。
工業品價格上行、企業利潤的恢復、庫存周期的開啟將使得企業中長期資本開支意愿進一步提升,李超認為,在信貸資金支持的情況下,有望對制造業投資提供較強的支撐。后續制造業投資增速走勢仍將普遍強于以往季節性,對制造業投資數據不必悲觀。
從行業結構上看,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37.3%,兩年平均增長9.9%;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1.6%、28.6%,兩年平均分別增長10.7%、8.2%。
高技術制造業投資仍是制造業投資的主要支撐。高技術制造業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50.0%、49.5%,兩年平均分別增長9.1%、24.2%。社會領域投資同比增長31.7%,兩年平均增長9.6%;其中衛生、教育投資同比分別增長50.9%、27.0%,兩年平均分別增長22.3%、10.4%。
關鍵詞:
解讀
中國經濟
季報
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