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社會科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上海藍皮書:上海經濟發展報告(2021)》。藍皮書指出,上海人工智能產業邁入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窗口期,呈現出行業領域蓬勃發展、創新載體不斷完善等特征。
藍皮書指出,上海進入AI發展發力期。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領先城市,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的基礎要素條件日趨成熟,在類腦研究、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確立了優勢,從技術變革跨入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窗口期。
上海人工智能配套體系完善。人工智能產業鏈較為齊全,復旦、交大、同濟等多所高校科研機構集聚,行業協會、平臺、孵化機構云集,配套體系相對完善。良好的制造業基礎為人工智能領域進一步拓展延伸創造了空間。
上海人工智能發展環境優越。上海成立了上海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搭建了上海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各區也根據自身情況,積極優化政府服務,打造產權保護的良好環境,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加快資源共享開放,完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功能,逐步建立了與上海科創中心相適應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
人工智能大會名片效應顯現。2018年9月,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成功舉辦,2019年8月第二屆又在上海召開。2020年7月,第三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首次采用“云端峰會”模式舉行,實現了“百臺同播、千網同發、億人同觀”的傳播效果。此次大會中,成立了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簽約8個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項目、36個人工智能產業項目,簽約項目投資總額超過300億元。
藍皮書稱,上海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并融合實體經濟方面,就目前實踐來看,還有一些亟需研究和破解的難題。例如,人工智能基礎創新領域仍待培育、人工智能引領性龍頭企業有待增強、人工智能人才隊伍須進一步擴大、人工智能對平臺機制和治理模式提出挑戰。
其中,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企業深耕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各自產業領域細分技術,但尚未開發構建統一的人工智能公共平臺,以致AI科技成果、科技文獻、知識產權、技術標準等多領域難以實現互通共享,這對塑造人工智能產業鏈和生態圈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從資金支持上來看,上海政府扶持基金規模較小,考核機制不靈活,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評審和門檻嚴格,致使初創企業受扶持力度有限。
藍皮書建議,依托產業基礎、科教資源、應用場景、海量數據和基礎設施等優越的資源稟賦,瞄準創新策源、場景驅動、領軍企業、開放聯動、體制協同發展方向,推動人工智能健康蓬勃發展。
關鍵詞:
上海
經濟發展
報告
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