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3月10日報道,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是國家安全重要基石。從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座核反應堆開始發電,再到第三代核電品牌“華龍一號”走出去,中國核工業發展的這60多年間,核工業人接續奮斗,推動中國核工業不斷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核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 顧軍(圖左)總臺央廣中國之聲主持人 子文(圖右)
全國人大代表,中核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今天顧軍在做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中國之聲兩會特別節目《央廣會客廳》介紹,“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未來不管是星際航行建造太空空間站,還是開發海洋資源建造海底空間站,都離不開核能。三代核電技術如何從“萬國牌”中突圍?核能如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萬國牌”中殺出的“華龍一號”是一條什么龍?3月1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火力全開”,滿功率運行發電,當天發電2700多萬度。以每個家庭每天用電10度計算,可以點亮270萬家的燈火。
福建福清核電基地
“華龍一號”是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被稱為“萬國牌”中殺出來的“國之重器”。顧軍介紹,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華龍一號”是中國核工業60多年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的重要體現。他說,“‘華龍一號’絕對不是一個‘萬國牌’拼湊起來的,完全是我們自主知識產權的一個積累。”他表示,中國核電的起步發展建立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從零起步,充分學習借鑒國際核電發展經驗,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中國核電發展自主化、國產化的創新性成果“華龍一號”,進入了世界核電第一方陣。
目前“華龍一號”已經在國內展開批量化生產。與此同時,“華龍一號” 也成為代表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國之重器”走向世界。顧軍介紹,目前,中核集團已與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經貿聯系,與他們商談核電及鈾資源、核燃料、核技術應用等核工業全產業鏈合作。“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既是國家的倡議,也是我們企業發展的必然。中核集團通過這二三十年的努力,實現了7臺機組走出去。”
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基地
核能將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撐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顧軍表示,核能將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撐。他說:“核能是低碳的,它綜合的碳排量跟水電、風能在一個水平。核能同時作為一個基礎性能源,對于保證電網安全,保證電網的穩定發電有重要的作用。”顧軍表示,要發揮我國核科技工業主體作用,積極推動核電加快發展,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戰略支撐。
去年12月,我國自主研制的核聚變關鍵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并實現首次放電,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普通民眾什么時候能用上核聚變技術發出來的電?顧軍表示,全球科學家都在為實現這個目標努力。他說:“聚變的原理就是太陽發熱的原理。但是聚變要有控制的方式,這個過程還是相當的難。聚變的溫度要求都在上億度,不可能在一個簡單的容器里面,要通過磁約束或者其他約束方式讓這個裝置懸空在空間里面。”他表示,進行聚變反應之后,要把熱量通過合適的方式持續不斷地引導出來,“這個過程應該說全球科學家都在加大力度進行研究,按照本世紀中葉能夠實現發電的目標,大家都在推進。”
中國環流器2號M裝置建成并首次放電
最近,日本福島附近海域發生了7級以上的地震,人們再次關注到了福島核電站的安全問題。中國如何確保核能的安全開發和利用?顧軍表示:“在中國,我們采用的技術標準是全球目前最先進的。這個先進不是我們自己說的,是有國際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包括國際原子能機構也是認可的。” 事實上,“十三五”期間,中國核電的運行水平一直處于全球一流水平。去年,中核集團有15臺機組WANO綜合指數達到滿分100分,并列世界第一。
星際航行?海底空間站?
科幻大片里的場景靠核能也許能實現“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顧軍表示,未來,不管是星際航行建造太空空間站,還是開發海洋資源建造海底空間站,都離不開核能。他說:“星際航行要走到太陽系的邊緣,沒有核動力,靠常規動力是不行的。所以我們跟航天也開展了相應技術(合作),比如像空間堆技術,這一技術可能在“十四五”期間能夠完全落地。”此外,海洋資源的利用也是未來一個重要的領域。顧軍表示,正在推進研究海洋空間站,“到2035年應該有一個雛形,到本世紀中葉,這些領域應該說都已經能夠實現。那時候大家可以在海底長時間居留,核動力會提供各種各樣的支撐。將來更遠一點的空間站,可能就是核動力的了,它能夠更長的時間維持,也能上下的穿梭,利用核能,它能像飛機一樣的起降。”
(原題為《全國人大代表、中核集團總經理顧軍:核能將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
軍代表
核能
達峰
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