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養老服務、養老產業、“老有所為”……在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針對養老方面的大會發言。
致公黨上海市副主委、上海開放大學校長袁雯表示,2019年末,中國大陸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5億,占總人口的18%;其中60-65歲的低齡老年人數量約7800萬。同時嬰兒出生率持續下降至194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未富先老、快速老齡化和超大規模老年人口等特征,將是我國長時期的重要國情。
河南省政協副秘書長,河南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張廣東認為,近年來,我國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在實際調研過程中發現,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
全國工商聯在向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提交的大會發言中明確指出,高質量解決好養老問題,不僅是每一個家庭都要面對的問題,更是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
“目前我國健康養老機構數量性短缺和結構性短缺并存,普遍存在著政策法規碎片化、服務供給碎片化、健養供需錯位化、數據信息孤島化、行業標準差異化、服務受體‘銀色數字鴻溝’化、長護保險試點化、智慧養老觀念落后、健養專才匱乏等短板。”福建省泉州市政協副主席、泉州市科協主席駱沙鳴在提交的大會發言中如此談道。
袁雯認為,老有所為,作為積極老齡化的核心內容,對今天和未來的中國,日趨重要。 但我們缺的是對老年友好型社會的重新思考和頂層設計,傳統的養老觀念仍然是老齡事業發展的關注重點,使“老有所為”還僅僅更多體現在理念和文本之中。
她建議,將積極老齡化理念融入各項社會和民生事業發展、實施“老有所為”促進計劃、制定《“老有所為”實施意見》,全面保障和落實老年人參與社會的權利。
比如,科學開發低齡老年人力資源,制定適宜老年人的就業環境和崗位標準;以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機構和企業靈活聘用老年人,發揮他們的專長。完善老年人社會保險體系,探索面向老年人再就業、志愿服務等情況的保險種類,采用政府購買的方式,促進全社會提供老有所為的崗位和機會。
張廣東也建議,破解政府購買服務泛化問題,精準做好高齡失能等重點需求對象的排查建檔工作,建立數據庫并按需提供精準服務。采取建設補貼、運營補貼等措施,低償或無償向公辦及民辦養老機構開放社區養老服務資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推進各地市全面實施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分級建立社會引資和政府補貼標準。
當下,養老服務行業存在從業人員供需不平衡,服務不高效等問題,一些年輕人不愿意從事相關工作。張廣東還建議,提高養老服務行業崗位待遇“含金量”,參考工作年限、證書等級、歷史表現制定養老護理人員工資標準和晉升體制,繳納各項社會保險,吸引更多年輕人才充實行業。
與此同時,成立養老服務積分銀行,建立養老積分累積制度,通過志愿服務引導群眾參與養老服務,按照服務類別換取積分,積分置換可為個人提供養老保障,有效補充當前機構養老護理人員缺額。
全國工商聯則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強和完善頂層設計,各級民政部門細化舉措積極跟進,做好與養老業相關的醫療、低保、救助、慈善等扶持政策銜接工作,推動養老服務快速健康發展,努力實現從重視機構建設向居家社區協調發展的轉型,從補缺型、碎片化向體系化、制度化、多元化轉型。
同時,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自上而下建立各級養老工作領導小組,全面統籌養老服務事業,加強財政、醫療、民政、金融等部門間的統籌合作,減少因“醫”“養”部門管理、職責不清導致互相推諉的現象,形成完善有效的政策扶持體系,共同推進養老事業和康養產業發展。
此外,全國工商聯還建議,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多元化養老產業發展;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夯實養老產業人才基礎。
駱沙鳴在提交的大會發言中建議,建立職業技能等級與養老服務人員薪酬待遇掛鉤機制和養老服務人員繼續教育制度,穩定健康養老從業人員就業。支持我國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開設培養與當前社會需求相匹配的養老服務專業,擴大老年護理專業招生規模,盡快彌補長期護理專業人員千萬級剛性需求缺口。建立政府支持的服務部分重度失能失智老人專業護理公益崗位。建立完善社區養老服務人員培訓體系,加大老年服務管理、社區智慧健康養老管理、護理康復、營養配餐、心理咨詢等老年服務業從業人員在崗培訓和繼續教育,促進健康養老職業化、專業化、智能化。
關鍵詞:
養老
小事
政協委員
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