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氧氣約占地球大氣的21%。這對于像人類這樣需要氧氣才能生存的大型復雜生物來說很重要。但在地球歷史的早期,氧氣含量要低得多,而且在遙遠的未來,氧氣含量可能會再次降低。近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的一項研究發現,10億年后,地球大氣層將變成貧氧、富甲烷狀態,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終有一天,地球會截然不同。圖片來源:Alexandr Yurtchenko / Alamy
日本船橋東邦大學的Kazumi Ozaki和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Chris Reinhard模擬了地球的氣候、生物和地質系統,分析預測了地球大氣條件將如何變化。研究人員稱,在接下來的10億年里,地球大氣將保持富氧狀態,之后快速的脫氧作用會讓大氣回到類似于24億年前大氧化事件前的狀態。
研究人員認為,地球的含氧大氣層不會是一個永久特征。這種轉變的一個核心原因是,隨著太陽老化,它將變得更熱,并釋放出更多的能量。由于二氧化碳會吸收熱量并分解,因此太陽老化會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數量減少。
Ozaki和Reinhard估計,10億年后,二氧化碳水平將變得過低,以至于包括植物在內的光合作用生物將無法生存和產生氧氣。這些光合生物的大量滅絕將是氧氣大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氧氣的下降將是非常極端的,我們估計現在的氧氣將比未來多100萬倍。”Reinhard說。
研究人員還估計,屆時大氣中的甲烷將同時增加,并達到目前的1萬倍之多。一旦地球大氣開始發生變化,它們將迅速發展。研究團隊的計算表明,大氣中的氧氣可能在短短1萬年里消失。
生物圈無法適應如此劇烈的環境變化。Reinhard表示:“之后,地球上的生命將只剩下微生物,目前隱藏在暗處的厭氧菌和原始細菌將再次占據主導地位。”陸地生物和水生生物將不復存在,臭氧層將消耗殆盡,將陸地和海洋暴露在高濃度的紫外線和炙熱的太陽下。
這項研究是美國宇航局行星宜居性研究項目的一部分,含氧的生物特征通常用于識別宜居行星,該預測對尋找其他行星上的生命具有一定意義。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Natalie Allen認為,氧氣以多種形式存在,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物信號,并與地球上的生命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但新預測表明,氧氣的存在是可變的,在一個宜居星球上并不會永久存在。
波多黎各大學的Kevin Ortiz Ceballos認為,對于其他恒星周圍與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來說,在它們的大氣中可能檢測不到大量的氧氣,即使它們能夠支持或曾經支持過復雜的生命。他表示,在行星周圍沒有檢測到氧氣并不意味著它們不適合居住。
Ozaki和Reinhard認為,可以用其他生物特征代替氧氣來尋找外星生命。例如,行星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霧氣可能會提供更持久的外星生命特征。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1-00693-5
(原標題 10億年后,地球將重度缺氧)
關鍵詞:
10
年后
地球
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