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年被診斷得癌癥的時候,我的醫生對整個血液腫瘤進行了通讀,但是沒有懂我得的這一種病,基本上造成了誤診。所以想要個性化地了解每一種疾病那么多的選擇,人的大腦是不夠用的。”
2021年3月2日,人工智能專家、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與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展開線上對話,探討“‘AI+醫療’到數字醫療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排從左至右依次為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Insilico Medicine 英矽智能首席科學官任峰;第二排依次是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Insilico Medicine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
李開復在分享個人經歷時提出,醫療領域適合用人工智能來輔助診斷,前提是要把一切數字化,且有足夠多的病例。他期待千人千面、有針對性的人工智能診斷機器。
近幾個月來,“AI+醫療”領域的不同板塊相繼取得進展。先是DeepMind公司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的“阿爾法折疊”方法在2020年11月摘得國際蛋白質結構預測競賽(CASP)冠軍。3個月后,另一家AI藥物研發公司Insilico Medicine又宣布首次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和人工智能技術,成功發現新的生物靶點,并生成了能夠作用于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小分子。
從這兩個事件中不難看出,人工智能正在改變醫藥行業,特別是在藥物研發環節開始發揮作用。
如果從0到10打分,當前AI賦能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可以打幾分?
李開復認為,AlphaFold和Insilico Medicine的進展都是“AI+醫療”領域的里程碑事件,后者的發明打通了新藥研發流程。但若從1到10打分,當今的“AI+醫療”其實只走了第一步。“未來的潛力特別巨大,整個流程可以更快被打通。AI今天扮演的是科學家合作者的角色,以后可能會有更多不同的角色。”
梁颕宇給出相同的評分。她表示,AI在醫療領域第一個大規模應用是“AI+影像”,這也得益于AI圖像識別技術發展的成熟,之后慢慢衍生到藥物研發的領域,并取得了很好的進展。“但從醫療領域全景來看,還有很多AI沒有介入的領域。很多問題更復雜,需要更長的時間、更系統化的解決方案。”
梁颕宇領導啟明創投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2019年和2020年,梁颕宇以中國醫療健康細分領域第一名的身份入選福布斯2020年全球最佳創投人榜。
梁颕宇表示,啟明創投在AI和數字醫療相關的領域已經布局了15家公司。雖然現在談人工智能對醫療領域的潛在影響還過早,但行業參與者正在醫療和生物制藥領域反復試驗,尋找解決方案以滿足病人需求。
她談到,在醫療健康領域,新藥研發的時間、金錢成本日益攀升,成功率不斷下降,需要新技術來提高新藥發現的成功率、提高開發效率、降低成本。從技術的角度來看,計算機技術近年有了長足的發展,隨著算力不斷增強,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精進,該技術已經成功應用在不同其他的領域,包括人臉識別等等。一些公司可以結合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技術,解讀現代新藥研發積累的大量試驗數據,加快新藥研發的時間,降低成本。
李開復從加速新藥研發、提高診斷水平和實驗室機器人三個維度展望未來20年人工智能賦能醫療場景的可能進展。
他特別提出,如果放眼看20至30年,整個醫療診斷過程中,AI機器人“毫無疑問”會超過醫生的水平。“醫生每天忙著看病人,不可能對新的治療方法、藥物都能夠背得那么熟悉;而每一個病人可能有各種不同的情況”。
李開復期待千人千面、有針對性的人工智能診斷機器,并認為這不代表醫生會被取代。“因為AI沒有辦法成為患者從內心信任的對象,讓病人講出自己過去各種的病史和家族的問題。而且,醫生有更多的經驗、可以得到更多的數據。人機結合能夠讓我們最健康。”
關鍵詞:
李開復
對話
啟明
創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