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自主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在持續推進。據西湖大學3月1日發布消息,近日,由辰德資本、高榕資本共同領投,高瓴創投跟投的西湖歐米(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西湖歐米”)獲得數千萬元種子輪融資,其核心技術來自于西湖大學郭天南實驗室,西湖大學成果轉化辦公室深度賦能培育。
天眼查數據顯示,西湖歐米成立于2020年7月,創始人為郭天南。該公司股權結構為郭天南持股比例為50%、朱怡持股20%、杭州謹道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郭天南實控)持股15%、西湖大學(杭州)發展有限公司(西湖大學100%控股)持股15%。
郭天南長期從事蛋白質組學相關研究,在蛋白質組技術開發和應用上做出多項原創性技術成果,其于2017年8月加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學前身)任特聘研究員。據悉,西湖歐米有望實現臨床轉化的第一個項目,是基于蛋白質標志物的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診斷。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導師郭天南博士。
數據顯示,每5個成年人中就可能有1人患有甲狀腺結節。其中,約60%的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的,10%的結節是惡性的,而剩下約30%難以判斷,無論通過血液檢測、B超、CT還是甲狀腺組織穿刺活檢,都難以辨別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在難以判斷的情況下,很多人不得不選擇手術切除,代則價是終身服藥補充甲狀腺素,以維持體內的甲狀腺激素在正常水平。
如何最大程度減少不必要的“一刀”?目前的研究顯示,基因診斷特異性也僅在10%-50%左右,這主要是因為甲狀腺結節惡性程度低等原因,基因水平上的改變并不頻繁、也不明顯。郭天南等人將研究思路轉向人體在不同健康狀態下會發生變化的蛋白質。郭天南表示,“在宏觀世界里,我們辨識一個人是通過看他的臉部特征,但在分子水平我們是看不到的。所有的蛋白質,即使你能看到,因其復雜的結構也很難準確辨識。我們是通過測量它的重量,來鑒定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蛋白質。給蛋白質稱重的這桿‘秤’叫質譜儀,我們目前的質譜儀可以達到約小數點后30位(kg)的精度,當然這后面涉及到很多數學計算,包括多個物理、化學等過程。”
同時,西湖大學人工智能領域專家李子青團隊采用機器學習的方法,找出能夠幫助醫生辨別患者結節良惡性的20個關鍵蛋白。用這套模型給這20個蛋白的總體情況打分(分值在0-1之間):當綜合得分大于等于0.5,即為惡性結節;小于0.5,就是良性結節。臨床試驗顯示,這種檢測方法的綜合準確率達到了89%。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疫情期間,郭天南等人也利用蛋白質組等技術取得相關研究成果。
2020年5月,郭天南帶領的蛋白質組大數據實驗室及其合作團隊,對新冠肺炎患者血液中的蛋白質和代謝物分子進行了系統檢測,發現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多種獨特的分子變化,并找到了一系列生物標志物。這項研究成果發表于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 有望為預測輕癥患者向重癥發展提供導向。
2021年1月,郭天南等人再次在《細胞》發表研究成果,報告了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這是在全球范圍內第一次從蛋白質分子水平上,對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后多個關鍵器官做出的響應進行了詳細和系統的分析,為臨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制定治療方案、開發新的藥物及治療方法提供了線索和依據。
對于此次西湖歐米的種子輪融資,西湖大學方面表示,在郭天南實驗室科研成果轉化的過程中,西湖大學成果轉化辦公室從技術保護、政策咨詢、法務服務、融資建議、團隊搭建等方面為企業深度賦能提供全程支持,加速推動了該項技術的產業化。
此前的2020年6月,西湖大學宣布了學校成立后的第一個自主科技成果產業轉化落地項目。西湖生物醫藥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完成近億元Pre-A輪融資。該公司核心技術來自于西湖大學高曉飛博士率領的“干細胞與器官再生”實驗室,他們研發出個性化的新型紅細胞治療技術,可用于治療痛風和血友病、苯丙酮尿癥等罕見病甚至癌癥。
2020年11月,西湖大學宣布了成立不到半年的西湖未來智造(杭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完成數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該公司創始人系西湖大學工學院特聘研究員周南嘉,公司自主研發了微納精度的三維精密制造技術,能實現百納米到10微米的打印、打出比頭發絲還細的電子器件,也能一體化3D打印完成復雜的功能電路,實現電子產品的智能制造。
關鍵詞:
西湖
大學
轉化
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