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在北大光華的全國兩會前經濟形勢和政策展望分析會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在分析“十四五”期間的重點任務時,就科研攻關領域提出,應進一步提升研發強度,增強基礎科學研發占比,改變我國長期處于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下游的現狀,向上游邁進。
“(近年來)我國的研發強度投入不斷增強,2019年研發投入占GDP比例達到了2.2%,一直呈線性上升的趨勢,但是需要注意到我們的底蘊仍然不夠。”劉俏表示,我國的研發投入在近幾年才達到世界一流國家的平均水平,而美國在二戰后保持3%左右的研發投入比例已經保持了70年。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
劉俏指出,目前我國的研發經費的投入結構存在較大問題,用于基礎研究的投入比例過低。
“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的投入比例是6%,而歐美發達國家基本在12%以上,美國是17%-18%,二戰后美國很長一段時間將基礎研究的投入比維系在30%以上。”劉俏認為,應在“十四五”期間加強基礎研發投入和研發強度。
與發達國家的科研差距,集中體現在了產業鏈價值鏈的對外依存度上。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2019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在我國技術較為成熟的光伏、高鐵等領域,零部件進口比例在10%-25%之間,而在貨船、智能手機、云服務、機器人等領域,零部件進口比例均超過了50%,其中技術較為薄弱的半導體、飛機等領域,80%以上的零部件需要從國外進口。
“盡管我國的科技廠商已經在關鍵子領域獲得了可觀的市場份額,但仍然依賴全球價值鏈提供輸入品,高科技領域、重點領域的中間品依然倚重進口。”劉俏表示,我國在產業鏈、價值鏈上的對外依賴度依然很高。
“凈知識產權是知識產權收支之差占GDP的比重,從世界銀行統計的結果顯示,截止到2017年,中國凈知識產權長期處在負值區間,基本保持在-1.95‰左右。而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德國等歐美發達國家的凈知識產權均處在正值區間,其中美、日在2017年的凈知識產權約為4‰。”劉俏稱。
他表示,國際貿易領域通常用價值鏈上游程度來衡量一個國家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處在下游的生產環節(如組裝)通常利潤較低,更容易被替代,除去原油等基本原料生產部門之后,處于上游的生產環節(如電子元器件)往往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形成了穩定的比較優勢。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的全球價值鏈的位置指標為0.01,略低于40個主要開放經濟體的平均位置(0.04),而美國在價值鏈中的位置指標為0.29,也就是說美國是中國的29倍。”
劉俏表示,“十四五”期間,需要通過國家戰略創新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如何實現供應鏈、產業鏈的相對閉環,以及形成更穩健、更安全的產業鏈,將是未來幾年的工作重點。
關鍵詞:
科研
攻關
增強
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