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第一部農業百科全書(什么被稱為農業百科全書) 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之一部農業百科全書(什么叫做農業百科全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之一本字典是《說文解字》(漢書許慎)。
《說文解字》是我國之一部系統分析字形、研究詞語詞源的文獻學著作。也是中國歷史上之一部字典。全書完成后,又有多個版本,其中藤花亭版仿宋版,錯漏較少,字體古樸典雅,印刷精美。作者許慎(約58-147年),字,汝南昭陵(今漯河市昭陵區)人,東漢著名儒生、文獻學家。
近30年來,許慎編纂了中國之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使漢字的形、音、義趨于規范統一。研究《說文解字》的人稱許慎為“許郡”,《說文解字》為“許舒”、“徐雪”。《說文解字》是許慎一生中最有思想的作品,花了他半輩子的時間。由于許慎對文獻學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后人尊稱他為“字圣”。
根據許慎字的字形,創造了540個部首,將9353個字分為540個部分。這40個部分根據形式分為14類。根據這14個類別,詞典的正文分為14篇,在卷末有副標題。全書共15篇。許慎的《說文解字》系統地闡述了漢字的造字規律——劉舒。
《說文解字》開創了部首搜字法,后來的字典大都采用這種方法。清代段玉裁稱此書為“徐君之創史無前例之書”。《說文解字》的體例是先列出篆書,古文若與散文不同,則后列。然后解釋單詞的本義,再解釋字形和單詞的意思或發音的關系。《說文解字》為我們保留了漢字的形、音、義,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古音、訓訪不可或缺的橋梁。尤其是《說文解字》對詞義的解釋,一般都保留了最古老的含義,更有助于理解古籍的含義。
之一本字典是《爾雅》(中文)。
《爾雅》是詞典的鼻祖。《爾雅》最早見于《韓曙文藝志》,但其中并未載有作者姓名。這本書收集了豐富的古代漢語詞匯。它不僅是辭書的始祖,也是一種經典——經典和十三經,是漢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
《爾雅》是之一本字典,“爾”的意思是“近”(后寫成“爾”),“雅”的意思是“對”。這里特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匯、語法上符合規范的標準語。爾雅意為接近、符合雅詞,即以雅、正的文字解釋古漢語詞、方言詞,使之接近規范。
《爾雅》成書于戰國或漢代,其上限不會早于戰國,因為書中使用的部分材料來自楚辭、列子、莊子、呂春秋等書,而這些書都是戰國以后的作品。據考證,書中提到的一些動物,如猞猁(suān ní,龍的九子之一,形似獅子),戰國以前是沒有的。也有人認為《爾雅》這本書的下限不會晚于西漢,因為《爾雅博士》在漢文帝時就已經設置,而《爾雅注》這種文學著作是漢武帝時才出現的。《爾雅》共四千三百余字,分二千零九十一條。本書20篇,現存19篇。
《爾雅》被認為是中國訓詁學的開山之作,對訓詁學、音韻學、詞源學、方言學、古文字學都有重要影響,其中今詞為漢代的詞。
《爾雅》是我國之一部按語義范疇編排的綜合性詞典,是疏通包括五經在內的古代文獻中的古詞語的重要工具書。后人也產生了許多仿照《爾雅》的作品,稱為“群雅”,對《爾雅》的研究也產生了“雅學”。
之一個韻器是切韻(隋魯法言)。
隋代盧法言所作。該書成書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共5卷,11500字。分為193韻:平54韻,升51韻,降56韻,入32韻。初唐時定為官韻。有很多更新。《切韻》原書已失傳,現存最完整的更新版本有兩個。一部是唐代王仁邦的《闞密不闕切韻》,一部是北宋陳彭年主編的《重建大宋廣韻》。《切韻》早已失傳。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唐人所撰《切韻》殘卷三種,是現存最古老的版本,也是與陸發言所編《切韻》最接近的版本。
《切韻》是今天能考的最早的韻書。這是隋文帝時盧法彥的父親陸雙在朝廷做官時寫的。當時的八位著名學者,劉真、顏之推、陸思道、李若、蕭改、新、、魏延元,在陸發言家聚會,討論并商定了聲音檢查的原則。魏延元
之一部方言詞典是《方言》(楊雄,西漢)。
方言是楊雄(公元前53年-公元19年)所著《奕譞使臣對他國方言的解釋》一書的簡稱。《方言》是漢代重要的訓詁工具書,也是我國之一部漢語方言比較詞匯。它的出現表明中國古代漢語方言的研究已經從以前的萌芽狀態逐漸發展起來。
在秦朝之前,每年八月, *** 都會派遣“奕譞使者”(坐在輕型汽車里的使者)到各地收集方言并記錄下來。這些材料由于戰爭而丟失了。楊雄的老師閆俊平收集了1000多個單詞,楊雄的親戚也知道這些單詞。楊雄對此非常感興趣,他收集了很長時間。27年后,他寫了這本書。《方言》被譽為中國方言學史上的之一部著作,為日月懸而未刊。在世界方言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之一個字書是子桐。
《梓潼》是南宋中期李所作,主要闡述了李楷同形成分和同形成分的來源。也是目前能看到的宋代最后一部規范和解釋楷書文字的書。
之一部詩集是《詩經》。
《詩經》是中國之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載在西周早期,最晚的作品產生于春秋時期,跨度約五六百年。區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至長江北岸,分布在陜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據文史專家考證,《詩經》成書于周武王商朝滅亡后(1066年前)。
《詩經》成書于春秋中期,原名《詩經》。孔子多次提到這個名詞,比如:“《詩經》三百。一句話,說的是‘思無邪’”。“背誦《詩》三百遍,教其治國,卻達不到目的;使其方,不排外。”雖然很多,但我覺得很好笑。"
司馬遷對此名也有記載,如:“詩三百首,多為圣賢圣賢所為。”
因為后世版本記載的詩有311首,為敘述方便,稱為“詩三百首”。之所以改名為《詩經》,是因為漢武帝以詩、書、禮、義、春秋為五經。
之一本是《昭明文選》(南朝童)。
《昭明文選》又稱《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由南朝梁武帝長子蕭統編纂。蕭統死后被“開悟”,所以他主編的這本文集叫《開悟文選》。總的來說,《昭明文選》編纂于梁武帝七年(526)至仲達大同三年(531)之間。
《昭明文選》收錄了六朝時期從周朝到梁朝之前七八百年間,130多位作者的700多首詩歌。這是現存最早的文獻集。只有符合“禪定為事因,義為藻果”標準的文章才能入選。也就是說,只有那些善用典故成詞、描寫比喻、用詞精致華麗的文章才算達標。《昭明文選》是之一部劃分文學與非文學界限的文集。
大部分入選作品都很優雅。在過去的學者眼中,它一直被視為文學的教科書,學者的必讀之書,流傳千年。大詩人杜甫教育兒子宗武“精于文選”(宗武生日)。宋代有句俗語叫“文選不好,士半才”(陸游《老學庵筆記》)。
之一部神話小說是《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推理小說,作者是戰國中后期至漢初的楚人或巴蜀人。這也是一本很棒的書。此書作者不詳,古人以為是“戰國時好奇之士所撰,以《莊·列·離騷·周樹·晉城雜記》為編”。現代學者也認為,寫一本書不是一個瞬間,作者也不是一個人。《山海經》現存十八章,其余皆佚。原22篇約32650字。藏山經5部,海外經4部,海外經5部,大荒經4部。韓曙《文藝志》有13篇,還不算后期的《大荒經》和海外經典。《山海經》主要包括民俗學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河流、民族、物產、醫藥、祭祀、巫醫等。它保存了許多流行的古代神話和寓言,包括夸父逐日、補天女神、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等。
之一本筆記小說集是《世說新語》(南朝劉崧一清)。
《世說新語》又名《世說》,是南朝時期寫的一部文言小說集。這是南宋臨川王劉義慶寫的。其內容主要記錄了東漢末年至晉宋時期一些名人的言行和逸事。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是最早的文言小說集。它原本有八卷,但丟失后只有三卷。
之一部論語是《論語》。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弟子編撰而成。它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為“四書五經”。這本通俗的《論語》有二十篇。
之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春秋》作為一個重要的先秦時代,來源于魯國官員按照年、季、月、日記載當時各國報道的重大事件,分春夏秋冬四季記載。簡而言之,他們把這部編年史命名為《春秋》。據孔子和魯國歷史學家編纂的《春秋》,它已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載了從公元前722年廬隱到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的242年間發生的事情。因為其中記載的史實的始末大致相當于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歷代史家都以《春秋》為題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敘述方便,春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即周平王東移東周之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四十四年)戰國前夕,共295年。
之一部紀傳體史書是《史記》(西漢——司馬遷)。
《史記》是西漢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一部傳記性史書。它是中國歷史上之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它記錄了從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元年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后來的《漢書》、《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之一種以傳記形式編纂歷史的方法被后世的“正史”所繼承。同時,《史記》也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這本書“好而有理,好而不華,定性而不俗”。
《史記》是中國之一部傳記通史。漢朝的司馬遷花了13年才寫完,是所有史書中最長的。《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十表、八書、十二傳、三十家、七十傳,共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載了從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到漢武帝元始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多年的歷史。
《史記》是歷史上之一部紀傳體通史。它不同于前代史書采用的編年體例,或者按地域劃分的民族體例,而是一種以傳記為主反映歷史內容的體例。
《史記》有130篇,526500多字。
最早的斷代史書是《漢書》(班固,東漢)。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之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為“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歷時20余年。建國初年基本完成,后唐顏師古注釋。《漢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漢書》主要記述了從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新朝王莽帝皇四年(公元23年)230年的歷史。《漢書》包括本世紀12章,8個表,10個編年史,70個傳記,共100章。后人將其分為120卷,共80萬字。
《漢書》開創了“保舉一根”的斷代史體例。
之一部史評書是《史通》(唐·劉知幾)。
《史通》是中國古代之一部系統的歷史評論著作。是劉唐的心腹所作,前后歷時九年,寫于景隆四年(710)。劉知幾(661 ~ 721),唐代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初唐著名史學家,研究歷史二十余年,著述甚豐。
之一本兵書是《孫子》(春秋孫武[孫臏])。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兵書之一,也是“武學七書”之一。世界公認有現存最早的《兵書》。又名《孫子兵法》、《武孫子》等。孫武寫的。
古代制度史之一部是《通典》(唐杜佑)。
《通典》致力于歷代法律法規的演變和變化,從上古的黃帝到唐玄宗的天寶末年(蘇宗、戴宗之后的變化,有時附在注釋中)。分為九大類,以糧貨為上,依次為選、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每一類都有自己的分子順序。對于歷代的法規,詳細描述了其淵源。有時不僅收錄在前人的相關評論中,還會以說、論、評、議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杜佑是《通典》的作者。《通典》體例模仿《紀傳體正史》中的編年,變斷代體例為通史體例。它是一部典志式的史書,記錄了歷代政治經濟制度的演變和變遷。《通典》描述了傳說中的黃帝以及從唐天寶末年開始的制度演變。它是我國歷史上之一部描述歷代教規制度的教規式史書,為史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之一部農業百科全書是《齊·姚敏書》(北四協)。
《齊民舒窈》成書于北魏后期(公元533 -544年)。它是我國北魏、南朝宋梁時期杰出的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業著作。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農學史專著之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農學著作。
之一個關于工農業生產技術的理論是天工開物(宋明·應星)。
《天工吳凱》是世界上之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也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綜合性科技著作。也有人稱之為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其作者是明代科學家宋。外國學者稱之為“17世紀中國工藝美術百科全書”。
之一本茶書是《茶經》(唐魯豫)。
《茶經》(經典集)成書于唐代,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葉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是陸羽的心臟,“茶圣”,誰從來沒有學到任何關于茶。
之一本植物學詞典全是方北祖。
《方泉北祖》是南宋末年編輯出版的一部大型植物(花、果、樹)書。《方泉北祖》的作者是陳靜儀,即陳詠,溫嶺人,清代學者。
之一本藥典書是《神農本草》(秦漢)。
《神農本草》又稱《本草》或《本經》,是以神農的名字寫成的。其實是漢代寫的。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現存最早的中醫著作。《神農本草》共分三卷,載有365種藥物。分為上中下三類。其簡潔明了的文字成為中醫理論的精華。《神農本草》記載了365種藥物的療效,大部分真實可靠,臨床上仍常用。它提出了辨證用藥的思想,可用于170多種疾病,并對用藥劑量和用藥時間有具體規定,這也為中醫奠定了基礎。
之一本中醫書是《黃帝內經太素》。
之一本地理書是《龔宇》(戰國)。
之一個建筑杰作是法國式建筑(宋代)。
《營造法式》是一部代表中國古代建筑科學與藝術巔峰狀態的經典之作,記錄了宋代建筑在制度、做法、用人、圖紙等方面的珍貴。對于研究中國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著深遠的意義。
珠算的之一本書是泛珠算法。
明代數學家許信祿于萬歷元年(1573年)在福建出版了他的通俗珠算著作。泛珠算法第二冊附有大量插圖。圖中所示的明算盤是上一個,下五個。可見,明朝萬歷年間,“日本算盤”在福建流行。
之一部更大的紀年詩集是《全唐詩》(彭清《定秋》等)。).
《全唐詩》是清代康熙年間編輯整理的唐詩總集。它包含了48,900多首詩歌和2,200多位詩人。這是迄今為止更大的唐詩集。
之一部畫論著作是《古畫目錄》(南朝齊謝赫)。
《古畫圖錄》是南朝齊謝赫創作的一部中國繪畫專著,是中國繪畫史上之一部系統的繪畫評價專著。
《畫》評三國至齊梁27位畫家(張彥遠《歷代名畫》引29人),共分六項,項次順序為之一。
之一部戲劇史是宋元戲劇的韻史。
之一部系統的戲劇理論著作是《余》一書。
最早的圖書目錄是《七略》(劉欣,西漢)。
之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是《文心雕龍》(南朝謝)。
《文心雕龍》是我國南方文藝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理論體系完備、結構嚴謹、論述詳盡的文藝理論專著。該書成書于公元501~502年(南齊二年、中興元帝)。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之一部具有嚴密體系的文學理論專著,是“大體貼周”(章學誠《文學史·總意·詩話》)。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以黃老陶家所著《秦》一書命名的。
最早編纂古代文化典籍的是《永樂大典》(金等。).
《永樂大典》編纂于明朝永樂年間。它是由姚和內閣官房長官助理共同編撰的一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之一個名字叫“文學大成”,是一部收集了22,937卷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學作品。由2000名學者于1403年至1408年編纂而成(目錄占60卷),共11095卷,約3.7億字。展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輝煌成就。但除了《永樂大典》的原抄本尚未確定是否有長陵之外,永樂的抄本都是滿目瘡痍,大多死于戰亂。如今,只有800多冊散落在世界各地。《大英百科全書》中的“百科全書”條目稱中國明代的《永樂大典》為“世界歷史上更大的百科全書”。
\關鍵詞: 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