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
-
科學家認為寒武紀生命大暴發預示著生物多樣性正式出現
“研究表明,化石沉積物的一般性流動不會對化石造成進一步損害。在沉積物層發現的化石,實際上其代表的動物群落生活的地方可能相距很遠。”研究人員之一、樸次茅斯大學的明特博士說,
-
俄羅斯“格洛納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的定位精度將在2030年后提高到10cm
俄航天集團還指出,在 2030 年之后的格洛納斯衛星星座,可能包括改進型的大橢圓衛星“VKK-M”、小型衛星“MNKA-M”(其中包括補充性的 DKA 衛星)、地球靜止軌道衛星“GSO-M”,以及中地球軌道衛
-
SpaceX在肯尼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成功進行了今年的第17次發射
新發射的貨運龍飛船搭載著兩個不同的動物實驗,包括首次在飛船飛向空間站過程中在艙內進行的實驗。這項名為UMAMI的研究著眼于動物(小魷魚)和微生物之間的共生關系。另一項研究將調查名
-
研究報告證實iPhone 12/Pro系列的MagSafe技術會干擾心臟起搏器和除顫器
美國心臟協會表示,“這項研究有一個體內和一個體外實驗部分。體內部分由連續的患者組成,這些患者曾在電生理學實驗室接受過植入的 CIEDs。iPhone 12 Pro Max 被直接放置在這些患者的口袋上方
-
SpaceChain宣布SpaceX將于7月3日向國際空間站發射一個以太坊節點
該以太坊節點將是 SpaceChain 第四個進入太空的區塊鏈有效載荷,將由 SpaceChain 的客戶 Nexus 負責。此外,SpaceX 還將使用其獵鷹 9 號火箭于 6 月 24 日再次前往國際空間站并為 Biteeu、Divine 和 Nexus
-
中國軟體機器人在馬里亞納海溝完成測試 成功突破了萬米級深潛
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球工業界只解決了 3%-4% 的規則、剛性物品的自動化生產搬運問題,剩余 96% 左右的柔性異形、易損物品仍使用人工上下料。這意味著軟體機器人領域的發
-
報告指出全球37%與高溫有關的人類死亡可歸因于氣候變化
此次,瑞士伯爾尼大學研究人員阿納·維西多-卡布里拉、安東尼奧·卡斯普里尼及其同事,使用43個國家732個地點的數據,調查了人在過去30年間(1991年至2018年),因氣候變化造成的高溫對人
-
NASA計劃在2028年至2030年發射兩顆金星探測器
DAVINCI+ 將承載緊湊型紫外線至可見光成像光譜儀(CUVIS),該儀器將使用一種基于自由光學的新儀器對紫外線進行高分辨率的測量,這些觀察結果將被用來確定金星大氣中未知的紫外線吸收體的性
-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兩個吸收型量子存儲器之間的可預報量子糾纏
經過多年攻關,科研團隊成功使用吸收型量子存儲器演示了量子中繼的基本鏈路。一個基本鏈路由兩個分離的量子節點,以及中間站點貝爾態測量裝置組成。每個量子節點中除了“牛郎”“織女
-
研究人員首次在曲靖“古魚王國”中發現了4.1億年前游動的“三叉戟”
長吻三歧魚被稱為泥盆紀海洋中游動的“三叉戟”,屬于無頜類盔甲魚亞綱三歧魚科,因其頭甲形狀如古代兵器三叉戟,前面吻突又極度延長而得名。三歧魚科在無頜類盔甲魚中一直是一個神秘
-
研究人員發現食雙星仙王座GK的雙胞胎子星間存在快速的物質轉移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趙二剛博士和錢聲幫研究員等人利用月基望遠鏡,獲得了仙王座GK的連續完整光變曲線,同時利用云南天文臺鳳凰山本部一米望遠鏡和位于麗江高美古
-
科研人員利用微波諧振腔探測到了半導體量子點受微波驅動調制的干涉新現象
科研人員通過制備千歐量級高阻抗的超導干涉諧振器件(SQUID)陣列作為微波諧振腔與半導體量子點耦合,極大地提高了微波光子與量子比特的耦合強度,并達到強耦合區間。在該強耦合的電路量
-
中國科大實現新型的固態自旋量子相干操控
通過研究反斯托克斯激發硅空位色心的熒光與激光功率以及樣品溫度的關系,研究團隊證明反斯托克斯熒光來自于聲子輔助的單光子吸收過程,可用于全光的溫度傳感。在此基礎上,對比反斯托
-
迄今最全面人類基因組測序完成 比原圖增加2億堿基對和2000多個基因
科學家于1990年啟動了人類基因組測序項目,并于2001年公布了首個人類基因組草圖。但當時不得不將基因組分成小段讀取,然后重新組裝在一起,而這樣無法將一些高度重復的片
-
哥本哈根大學研究人員揭示宇宙大爆炸第一微秒內發生的事情
哥本哈根大學科學家研究了一種叫做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物質,它是在大爆炸第一個微秒中存在的唯一物質。研究結果告訴我們等離子體在宇宙早期階段是如何演變的。首先,由夸克和膠子組成
-
研究人員開發新型有機陰極材料 結構遵循優雅的分子設計原則
這種新材料的能量和功率輸出優于其先前已知的異構體,后者來自于對苯二胺。首先,它有更小的顆粒和更高的表面積,這使得電荷載體更容易擴散。其次,聚合物中相鄰的酰亞胺單元的空間排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稱為漫反射光學定位成像的新技術
研究人員首先在模仿人體平均大腦組織特性的組織合成模型中測試了這項技術,證明他們可以在光學不透明的組織中獲得最深達4毫米的顯微分辨率圖像。然后,他們在活小鼠身上測試了這項技
-
新型光活化藥物通過光開關調節生物鐘 或有助于治療因生物鐘紊亂引起的疾病
為了研究細胞如何協調這些過程起伏,研究人員利用光開關CKI抑制劑在小鼠身上進行了實驗,結果發現,用紫光激活這種化合物,將小鼠的生物鐘周期延長到了26小時;而在綠光控制下滅活該化合
-
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壯觀圖片顯示了NGC 2276的旋臂 系位于1.2億光年外的螺旋星系
在這個新星爆發的星系的另一邊,一個較小的伴星的引力影響著NGC 2276的外緣,使其失去形狀。這種與小型透鏡狀星系NGC 2300的相互作用使得NGC 2276的最外層旋臂變形,給人一種假象,即這個較大
-
奧地利科學家培育出人類心臟類器官 有望改變對心臟病等研究的現狀
IT之家了解到,人類科學家此前已相繼培育出了大腦、內臟和肝臟等“微型器官”,但心臟類器官更具挑戰性,目前這一成果將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心血管疾病類問題,可能會給先天性心臟缺陷
-
劍橋量子計算公司宣布發現一種新算法 可加速量子蒙特卡洛積分運算時間
“這一新算法的發現是歷史性的進步,它加快了量子蒙特卡洛積分的運算時間,并將應用于 NISQ 時代及以后時代。”Steven Herbert 表示,“我們現在有能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量子加速,而并非理論
-
古基因組研究繪制出4萬年來東亞北部人群的遺傳動態演化圖譜
為此,研究人員通過最前沿的古基因組實驗技術,獲取了我國東北地區黑龍江省距今33000年至3400年的25個早期人類樣本的古基因組數據。該數據涵蓋了整個末次盛冰期,填補了東亞北部尤其是中
-
俄羅斯量子中心科研人員首次在室溫下獲得了磁性超導材料
上述科研項目負責人、俄羅斯量子中心首席研究員尤里·布科夫稱,在室溫下獲得磁性超導材料的量子現象是科學家的夢想,但以往認為這無法在室溫下實現。然而,對釔鐵石榴石的研究表明,
-
SpaceX新里程碑:獵鷹9號火箭連續100次發射成功,運送第29批星鏈衛星
即使在 2015 年遭遇重大失敗,NASA 還是與 SpaceX 簽署了商業載人太空飛行合同,之后 SpaceX 完成了 6 次火箭回收,成為全球首家擁有該項技術的公司,這也是包括 NASA 在內其他國家航天機構都沒有
-
新型有機室溫磷光材料:接受10秒以內的光照后可持續發光近半個小時
此次聯合團隊研發的有機室溫磷光材料就像充電手機,可以在一次激發后,保持數分鐘發光時間,將它注射進生物體內,就可以通過捕捉發光信號和材料“保持通信”,獲得其位置、強度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