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6 日消息光的速度是每秒 30 萬公里,如何讓它“慢下來”乃至“停留下來”,是目前人類面臨的一項重要的科研難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5 日發布消息,該校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近期成功將光存儲時間提升至 1 小時,大幅刷新 8 年前德國團隊創造的 1 分鐘的世界紀錄,向量子 U 盤邁出重要一步。
IT之家了解到,該研究成果目前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當然,雖然提升到了一小時但作為 U 盤技術還是很勉強,考慮到飛機和高鐵等運輸工具的速度,光存儲時間需要達到小時量級才具有實用價值。
在此次實驗中,光信號經歷了光學激發、自旋激發、自旋保護脈沖等一系列操作后,被重新讀取為光信號,這一系列總存儲時間達到 1 小時之久,而且光的相位存儲“保真度”也高達 96.4±2.5%。
研究人員介紹,“簡單來說,我們就是用一塊晶體把光‘存起來’,一個小時后取出來發現,它的相位、偏振等狀態信息還保存得很好。”量子 U 盤對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科學家普遍認為,光的存儲在量子通信領域尤其重要,這是因為基于光量子存儲可以構建量子中繼,從而克服信道損耗建立起大尺度量子網絡。
此外,當存儲時間達到一定閾值后,我們就可以利用該技術制成量子 U 盤。雖然不可以直接傳遞,但我們可以先把光子存儲到超長壽命量子存儲器中,然后通過直接運輸量子 U 盤來傳輸量子信息,這一技術在全球衛星量子通信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