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論文主要作者、芝加哥大學地球物理科學助理教授埃德溫·開特說:“新研究表明,縱觀火星45億年歷史,火星不是只在早期有一個潮濕期,然后變干,而是可能有多個潮濕期。”
開特團隊使用從火星軌道捕獲的圖像和其他數據,對火星上200多個河流系統進行了研究。他們通過計算河流周圍的隕石坑來估算河流的年齡,得出了上述結論。
團隊還發現,古老的火星河流并非只是流入少數幾個地方,相反,它們在火星上廣泛分布。但目前尚不清楚火星河流攜帶多少水量,因為河流的深度很難估計。
此前也有研究人員提出火星有多個潮濕期,但研究人員稱,最新研究提供了更多細節,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火星的氣候歷史及其宜居性。當然,有關火星氣候還有很多未解之謎。例如,火星稀薄的大氣如何支持強降水?是什么機制在長時間內驅動了這一明顯的濕—干循環?
開特表示,隨著“好奇”號收集的有關“夏普山”的數據不斷增多,建模技術不斷改進,可以幫助回答這個問題。夏普山是一個從蓋爾隕石坑中央升起的5.5公里高的山峰。“好奇”號科學家表示,夏普山的許多巖層都蘊藏著有關火星氣候變化的線索。
開特補充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2020”漫游車也能在這方面作出貢獻。這款機器人計劃于明年7月發射升空,在火星上搜尋生命存在的跡象,它將對火星“耶澤洛隕石坑”內部的古老河流三角洲進行研究。“如果我們能更清晰地了解火星的氣候歷史,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火星的宜居性,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太陽系內其他行星甚至系外行星的宜居性。”(記者劉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