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后,順利返回青島??瓶缄爢T在本航次對西太平洋實時科學觀測網進行了維護升級,實現了由北斗衛星實時傳輸觀測網數據。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王凡研究員介紹,本航次首次實現了深海潛標大容量數據的北斗衛星實時傳輸。該項自主研發的技術克服了深海潛標載荷容積小、供電少和數據量大等困難,改變了以往依賴國外通信衛星的歷史,顯著提高了深海數據實時傳輸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在這一航次中,另一項重大突破是我們融合感應耦合和水聲通信技術,首次實現了深海6000米大水深數據的實時傳輸,在大洋上層實現了每100米一個溫鹽流數據的實時傳輸,在大洋中深層實現每500米一個溫鹽流數據的實時傳輸。”王凡說,“6000米深海數據北斗衛星實時通信潛標自布放以來已經安全運行了1個多月,數據回傳正常。”
本航次首席科學家汪嘉寧研究員介紹,本航次歷時74天,航程12000余海里,這是“科學”號首航以來離開國內航程最長、時間最長的一個航次,在開展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區調查的同時,向東拓展,首次在中太平洋暖池冷舌交匯區進行了物理、生物和化學多學科聯合觀測。(記者王建高通訊員王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