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的歐洲艙段表面發現數百處凹陷
北京時間1月29日消息,據歐洲空間局稱,對國際空間站哥倫布號艙段進行掃描,發現了因太空垃圾撞擊造成的數百處凹陷。但迄今為止,哥倫布號艙段的功能沒有受到影響。
歐洲空間局在一份聲明中說,在軌道上運行近11年后,哥倫布號艙段因微型隕石或太空垃圾對其表面的撞擊而出現磨損。歐洲空間局官員沒有對哥倫布號艙段的磨損表現出任何擔憂,但這一信息將為近地軌道太空垃圾模型提供新資料。
國際空間站通常駐有3或6名航天員,他們一般一次在太空停留6個月時間。自2000年以來,國際空間站上一直有航天員入駐。國際空間站上時間最久的艙段(曙光號)是在1998年發射升空的,哥倫布號艙段在2008年發射升空。
盡管概率非常小,但太空垃圾把國際空間站穿個洞、造成空氣泄露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不過,迄今為止國際空間站尚未出現過這種情況。2018年國際空間站曾出現氣壓下降,但很快發現是由俄羅斯一艘聯盟號飛船造成的。去年9月份有媒體報道稱,聯盟號飛船上的小洞是在組裝或測試期間造成的。
為更好地理解太空垃圾的危險性,歐洲空間局去年9月份開始對哥倫布號艙段進行兩次掃描——這也是哥倫布號艙段發布以來的第一次。Canadarm2機械臂上的相機最近完成了這次掃描,發現表面出現數百處凹陷,主要是由小于1厘米的太空垃圾或隕石造成的。1厘米或更大的太空垃圾或隕石更讓調查人員擔心,因為它們會對國際空間站造成破壞。
歐洲空間局行星防衛辦公室專家德特勒夫•科斯尼(Detlef Koschny)是要求對哥倫布號艙段進行掃描的歐洲科學家之一。他在歐洲空間局的一份聲明中說,“哥倫布號艙段外表面上出現的小凹陷表明,地球周圍的太空空間并非空空如一。它們也表明哥倫布號艙段在保護航天員生命安全方面的良好表現。”
歐洲空間局太空垃圾辦公室計劃利用這次掃描獲得的信息,升級或證實描述航天器遭到太空垃圾撞擊風險的模型。(編譯/霜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