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小時累計4800萬人次觀看,1.1億銷售額,抖音平臺“音浪”收入超過360萬元……日前,知名“網紅”羅永浩開啟了他的首場賣貨直播,數據統計顯示,這場直播創下了抖音平臺目前已知的最高帶貨紀錄。無獨有偶,就在羅永浩賣貨的同時,另一位頂級淘寶賣貨主播薇婭只用幾分鐘,就把4000萬元的運載火箭成功出售,營銷上可謂賺足眼球。不難看出,從早期的只有電商平臺直播賣貨,到如今線上各大平臺爭搶直播賣貨“蛋糕”的布局,甚至線下企業也紛紛參與其中,“直播賣貨”時代已悄然到來。
走訪
沖動消費還是粉絲經濟?
“我是羅永浩的粉絲,直播當天晚上搶購了接近200元的商品,有數碼產品也有食品。”市民朱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平時對“直播帶貨”并不感興趣,但是或許是“粉絲經濟”的影響,羅永浩直播賣貨當天也選購了不少商品,雖然有些“沖動消費”但還是會一直關注下去。
與朱先生首次購買“直播帶貨”商品不同,在“直播帶貨”日益興盛的當下,不少年輕消費者早已接受了了這種直接的網購方式,“全民李佳琦”也逐漸成為一種風尚。
“其實購買主播推薦的相關商品可以節省購物時間,主播推薦的‘爆款’性價比很高,更能幫助自己在短時間內選購最適合的商品。”大學生鄭同學表示,關注“直播帶貨”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常態,一些推薦的好的商品的確能夠改變自己的生活品質,也能節省不少開支。
記者注意到,除了“粉絲經濟”和“網紅經濟”,不少廠商甚至種植養殖農戶直接將直播間“搬”到了倉庫和源頭產地的田間地頭,用直播帶動線上銷售。
一部智能手機、一根自拍桿、簡單的布景……在直播的助力下,不少商品迎來線上銷量爆發,就購物消費而言,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
平臺
發揮各自優勢爭搶“蛋糕”
2016年,線上帶貨直播出現,初期流量累積很緩慢。2018年初,淘寶直播推出了李佳琦、薇婭兩位“現象級”主播。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淘寶直播帶貨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速近400%。2019年“雙十一”單日引導成交額200億,其中億元直播間超過10個,千萬元直播間超過100個。
記者注意到,與淘寶不同,快手、抖音平臺的直播賣貨有著顯著的特點,是以“打賞+帶貨”的路線。“帶貨達人”在直播時可以接受打賞或掛購物車,添加淘寶、拼多多等平臺的商品鏈接,直播鏈接還可以分享到微信群、微博等渠道進行傳播。
除此之外,蘇寧、京東、拼多多等不少電商平臺和直播平臺紛紛加大“直播+電商”模式的擴張力度。
從線上各平臺種種現象可以看出,直播帶貨的風潮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散去,而各平臺仍處于持續加碼競爭的階段,各自的成長空間仍然亟待挖掘。
提醒
線上購物需看清資質
據了解,當前直播平臺在內容審核機制、監督管理上不夠完善,讓不少“帶貨網紅”憑借著自身流量做虛假宣傳,出現了諸如直播數據造假、“三無產品”多、虛假廣告、消費者維權難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種新業態,“直播帶貨”需跳出“掙快錢”的思路,將風險前置化處理,避免走上以往電視購物風險頻出的老路。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平臺既要完善誠信評價機制、提高準入標準,以做好自律;也要引導、敦促主播在相關領域形成更強的知識儲備和專業度,做好對平臺內商家與主播的他律。其次,監管部門應加快“直播帶貨”法治化監管建設力度,提高直播帶貨違法成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