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患者紛紛改道線上問診,互聯網醫療一夜爆紅,這背后,不只是抗疫在催熱,還有資本在助推。
2月27日,普華永道發布的《2013年至2019年中國醫療健康服務行業并購活動回顧及展望》報告顯示,在過去的2019年,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并購投資規模達到162億元,較上一年大增4倍以上,該數據也創出歷史新高。
支撐起2019年并購交易創新高的,源于三筆大融資,分別是京東健康的10億美元A輪融資、阿里健康的22.7億港元戰略融資以及企鵝杏仁的2.5億美元D輪融資。
2019年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并購歷經過跌宕起伏行情。
我國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起源于在線預約掛號,進而在監管允許的范圍內拓展至在線輕問診、在線藥房及互聯網醫院等業務。
2014年,互聯網醫療整體起步,主要以在線掛號、在線問診、醫療科普為切入點進軍醫療行業,行業的并購開始出現。2015年至2016年,在行業參與者和投資者的樂觀預期帶動下,互聯網醫療板塊爆發成長,并購融資活躍。不少平臺雖積累了較多流量,但未找到成熟的變現模式,也導致持續性盈利困難。2017年,盈利模式制約以及互聯網醫療政策細則遲遲不能落地的情況下,行業的投資并購進入退潮期,數以千計的互聯網醫療機構被注銷,行業泡沫也在被擠壓。表現在并購交易額上,2015年,行業的并購規模一度攀高至100億元,之后到了2018年,又萎縮至32億元。
普華永道的報告顯示,2019年互聯網醫療行業投資回暖背后,互聯網醫療行業鼓勵政策逐漸明朗、企業發展的重心從爭奪流量到整合醫療資源轉移,資本也向互聯網巨頭主導的大型互聯網醫療平臺集中。
近期,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疫情中,國家衛健委連續發布通知,鼓勵各級醫療機構拓展線上醫療服務空間,緩解線下門診壓力。各主要互聯網醫療平臺也快速響應,在線上診療、信息傳遞、供應保障等發揮了積極作用,不少平臺交易也頻頻報喜,如2月27日,京東健康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一個月以來,京東健康的020購藥服務“藥急用”用戶數量和訂單數量均有明顯增長,其中新用戶占比達八成。
然而,疫情過后,患者對互聯網醫療平臺追捧的熱度能否持續?
普華永道方面表示,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脈沖式的影響政策制定者對互聯網診療的功能定位。抗擊疫情助推下,互聯網診療將加速發展,但行業的發展仍存在局限,如線上診療和溝通方式難以觸及最核心的診療過程,無法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價值,提供的多為非核心醫療服務;醫生和醫院深度參與不足,優質的醫生和醫院資源依然稀缺;盈利難,商業模式尚待完善。“‘互聯網 +醫療’的核心永遠是醫療,發展機遇和方向在于發揮技術優勢,積極推進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和電子病歷數據庫發展,打通醫療資源供給、藥品、數據的一體化服務體系。”
投資者人王鵬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次抗擊疫情,讓人們充分認識到線上問診的必要性,互聯網醫療平臺用較低的成本完成了較好的用戶教育,用戶教育范圍囊括患者、醫生、政府三者。另外,政府在醫保報銷政策上也釋放利好,此前困擾行業發展的支付問題,迎來破局的曙光。但疫情過后,由于醫療服務本身有著強烈的線下屬性,患者會重回到線下的醫療機構,因此,互聯網醫療平臺能否繼續留住患者,面臨考驗。資本對于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投資邏輯,仍在后者的商業模式能否持續,能否讓各方實現收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