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監管部門要求各地銀行機構加大對受疫情影響、生產經營遇到困難的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力度,同時全面落實授信盡職免責政策。為了支撐各大產業運行,各家銀行利用科技手段爭分奪秒加快新系統上線、創新金融產品,并且從2月3日開始采取在線辦公與分批到崗的形式,保障貸款能夠及時下發給中小企業。與此同時,為穩定營銷員隊伍,保險公司依托互聯網渠道變革,加快科技轉型步伐,啟動線上化經營模式。在銀行和保險這兩個領域,一場抗疫戰早已打響。
●銀行
這場疫情的暴發,一方面成為了銀行業科技實力的試金石,另一方面也倒逼銀行業加速金融科技研發和創新力度。
保障
利用科技手段創新線上業務
特殊時期,銀行的服務不打烊。各家銀行紛紛宣傳線上服務渠道,減少線下網點的接觸服務。如工行廣東分行則利用微信公眾號、融e聯公眾號等渠道倡導客戶使用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離柜服務,并且針對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小額支付限額全面放開。
除了各家國有、股份制銀行外,受到疫情影響非接觸式信貸需求增大,各家中小銀行也正加大金融科技服務力度。某銀行互聯網信貸業務負責人對新快報記者表示,疫情期間取經或者尋求合作的業務明顯增多。
為了能夠保障銀行信貸需求,監管機構也在利用科技手段創新線上業務。2月13日,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就推出了“聯網取現業務”。金融機構只需通過支付系統發起現金支取申請,持人民銀行通過中央銀行會計核算數據集中系統發出的電子回單,即可到人民銀行領取現金。據悉,推出當天就有8家金融機構提出業務申請。當天上午,興業銀行廣州分行就成功辦理了第一筆200萬元的聯網取現業務。
快速
兩天上線“續貸操作系統”
坐標武漢的眾邦銀行,在得知很多企業因疫情導致貸款出現短期困難等情況后,加急開發了“線上續貸操作系統”。眾邦銀行相關人士對新快報記者表示,該系統從大年初五開始緊急啟動開發,只用了兩天時間就完成了系統開發和上線。截至2月7日,眾邦銀行共受理企業延期申請25筆,金額2.26億元,已全部處理完畢。
像眾邦銀行這樣快速反應的銀行不少,尤其是互聯網銀行利用純線上的科技優勢,更能發揮在金融抗疫戰中扶持中小企業的作用。近日,網商銀行行長金曉龍表示,網商銀行對于信用小店不抽貸不斷貸,全國將有超過5000萬小店依然可以獲得無抵押的純信用貸款額度。
網商銀行最新數據分析也發現,疫情期間堅持營業的小店中,貸款金額較去年農歷同期增長了45%,有貸款額度的小店,營業率也比整體高出一倍。這說明獲得貸款的這些小店們,正在運用數字金融手段讓自身快速恢復生產力和活力。
便捷
互聯網信貸產品半小時發放貸款
各家銀行不僅在時間上爭分奪秒,在產品服務上也加大了無接觸信貸服務力度。
1月19日,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作為本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獲批藥物“肺炎一號”受托生產方,為全力奮戰抗擊疫情,過程中短期資金流轉需要支持。民生銀行了解該情況后,應用全線上化公司業務融資產品信融E為其發放貸款近百萬元,從線上提交融資申請至貸款發放僅耗時30分鐘。
不僅如此,還有銀行為服務企業量身定制了互聯網信貸產品。如興業銀行針對疫情就推出了“抗疫貸”產品,主要面向抗擊疫情的緊急行業和企業發放。截至目前,興業銀行廣州分行已擬定于近期為轄內第一批15家企業提供約9億貸款“抗疫貸”。據新快報了解,2月13日傍晚,廣藥集團子公司江門廣藥僑康向該行申請了2500萬“抗疫貸”,第二天下午即批復僅用時不到一天就完成放款。
●保險
對保險業而言,此次疫情或是線上運營能力的一次大考,對渠道模式的轉型突變與升級也將產生長期影響。
對策
險企依托保險科技應用“自救”
新快報從業內獲悉,保險科技的應用已成為保險業“自救”的依托。為解決客戶購買、理賠、服務,以及代理人隊伍線上管理的需要,保險公司依托互聯網渠道變革,加快科技轉型步伐,提升線上經營效率。
如平安人壽已在代理人隊伍中全面啟動線上化經營模式,鼓勵代理人用好科技工具,通過線上模式向客戶提供服務,避免或減少線下面見、聚集。
值得一提的是,為穩定營銷員隊伍,多家保險公司也相繼推出員工關懷舉措,為一線營銷員提供針對于疫情的保險保障產品。如新華保險向公司內、外勤人員推出“新冠肺炎關愛保障計劃”,對于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的人員,給予每人專屬關愛金10萬元。
影響
疫情將有助于公眾提升保險保障意識
“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部分險企在互聯網及科技領域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負面影響。”新快報多位業內人士獲悉,此次疫情可能會在短期內對保險行業產生一定沖擊,但從長期來看,將有助于公眾提升保險保障意識。
“目前我們是線上辦公,溝通還算方便,但一些大運算量的工作,遠程還是有些慢。”上述保險機構負責人表示,影響是必然產生的,關鍵是在于行業如何渡過難關,使保險公司和營銷員平穩度過疫情期,儲備好隊伍為疫后業務開展做準備。
展望
疫情或將加速互聯網保險發展
華金證券研報指出,隨著險企對開門紅策略的逐步淡化,第一季度新單業務價值增速下滑對全年的影響基本在-10%以內。不過,對保險行業來說,此次疫情或是線上運營能力的一次大考,對渠道模式的轉型突變與升級也將產生長期影響。中泰非銀證券指出,預計當前各大公司主要的應對方式是將營銷,會議等由線下轉線上,但在付諸事實上依然面臨一些難點,比如當前大部分公司的App僅支持短期險和簡單產品的線上投保,主力重疾產品的模塊建立還需要時間,且較大金額的高價值產品的線上化銷售一直以來都是行業的難點。
“短期來看,依賴代理人渠道的保險公司會受到沖擊,因而倒逼提升互聯網等渠道的服務能力;中長期來看,當前疫情或是催化劑,催生互聯網保險加速發展。”華泰證券非銀分析師陶圣禹分析認為,此階段不僅考驗大型險企科技運用能力,也是代理人培訓的最佳時期,待疫情取得階段性進展,相關營銷工作重回正軌時,產能有望實現進一步提升。
他指出,未來互聯網保險發展的兩個潛在驅動力。一方面,5-10年之后,偏好線上購買保險的年輕人可能會成為主力購買人群,屆時將提高互聯網保險的消費頻率。另一方面,如果擁有全方位的客戶數據,險企便有能力定制化地推送保險,其實本質上相當于取代了代理人獲取客戶信息的過程,進而銷售高價值的保單,提高業務價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