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直播、短視頻等內容形式迎來爆發式增長,大批網紅應運而生,網紅帶貨這種門檻低、高回報的銷售形式迅速贏得商家青睞。然而,虛假宣傳騙消費者購買低劣產品、直播數據造假騙商家多給廣告費等問題也隨之凸顯。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執法稽查局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將對利用網絡、電商平臺、社交媒體、電視購物欄目等渠道實施的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重拳出擊。(10月28日《工人日報》)
網紅帶貨風起云涌,然而,有消費者跟著網紅購買自己需要的商品,結果買到的東西要么貨不對板、質量低劣,要么以次充好。而有網絡商家重金請網紅推介自己的商品,結果那些宣稱擁有幾十萬幾百萬粉絲的帶貨網紅,“一頓操作猛如虎”之后,商家的貨卻根本賣不動,后面經過調查取證才明白,很多帶貨網紅都是靠刷流量來忽悠人,不管是粉絲的數量還是帶貨的數量都嚴重注水,可以說是坑了消費者坑商家。
當數據注水、忽悠欺騙成為網紅帶貨的一種潛規則,那么喪失的是消費者對整個網絡經濟、網絡生態的信任。依法加強監管是整頓亂象、規范市場的必由之路。如果不能從法律與制度入手,建立起科學、合理、完善的監管制度,把帶貨網紅的經營行為納入監管范疇,讓網紅帶貨現象有標準、規范可依,現在的亂象就很難得到真正的治理和遏制。
除了政府層面的監管,平臺的內部監管同樣必不可少。平臺也是網紅帶貨的獲利者,但是要想讓這一新的經濟模式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平臺就需要提高準入標準,制訂規則規范網紅們的帶貨行為。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也要多些消費理性,避免被帶貨網紅牽著鼻子走。如果帶貨網紅說什么我們就信什么,推薦什么我們就買什么,那么買到假冒偽劣產品的概率自然會很高。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