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存量經濟時代的到來,三四線城市消費需求爆發,交易閑置物品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在此背景下,“二手電商”正在發展成為平臺經濟中一支快速崛起的力量。
日前,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8年中國二手電商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閑置物品交易規模達5000億元,并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預計2018年交易規模將達7000億元。2017年中國在線二手交易用戶規模已達0.76億人,增長率為55.1%。
《報告》還顯示,二手電商平臺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于小于25歲人群,占比38.22%,其次是31-41歲人群,占比31.21%。
可見,過去人們對于二手商品的偏見已經漸漸被淡化,隨著消費觀念的變化,推崇低碳環保,循環利用的觀念,將閑置物品進行二次交易的“買二手,賣二手”已經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尤其是“90后”“00后”等年輕人,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1
亂象頻出亟待規范
《報告》顯示,在二手物品交易電商平臺買賣東西時,38.22%的受訪者稱遇到過消費問題。其中熱點消費問題主要為:售假販假、以次充好、消費維權難、平臺監管不到位、賣家虛報高價、欺詐買家、平臺售后服務差、公然出售平臺禁售商品、違禁品以及買家惡意調換商品。另據“電子商務消費糾紛調解平臺”收到用戶維權案例顯示,2019年1-3月共計收到108起對二手電商平臺的用戶投訴。因此,雖然二手電商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但許多配套的監管并未完善,整個“二手電商”行業的發展面臨相當多的問題,亟待規范管理。
同時,“二手電商”亂象頻出也給消費者帶來不好的印象,記者了解到,雖然一部分年輕人,在校大學生崇尚熱衷于二手消費,但是依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此并不認同,他們還是寧愿去購買無論是質量還是服務都有保障的全新商品。一名大學生對記者說,他對“二手電商”的印象是,“充分利用閑置資源,同時增加詐騙風險”,可見由于監管存在嚴重問題,導致人們對“二手電商”無法真正放心。
“一直以來,一些二手平臺就因商品質量和類型等問題常被詬病,高仿、A貨商品在二手交易平臺上頻繁出現。商品審核已經成為難題,只能依托信用背書,但仍然難以徹底根治。售賣煙草、藥物、野生動物等違禁品也偶被爆出,二手交易平臺逐漸成為不法分子、無良商人售賣盜版商品、違禁商品、以次充好的‘棲息地’。現有平臺的監管和審核都遭遇了很大挑戰,信用積分和平臺回收自營是解決辦法,但同樣很難根除這類問題。”中研普華研究員洪前進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分析稱,二手交易平臺頻現消費糾紛的原因主要是注冊門檻低、違約成本低和維權周期長。二手交易平臺個人賣家不需要有營業執照,即便賬號被封鎖關閉,僅需換個手機號再注冊就可以重新發布新的商品信息,商品無需經過檢查,無法保障商品的質量。違約成本低,個人賣家前期出售商品時,無需繳納保證金,違約也僅需繳納一些保證金。二手物品沒有證書或者品牌的鑒定,消費者無法判斷商品真偽,取證困難,維權的周期長。
實際上不僅僅是買家,“二手交易”的賣家也會面臨被“欺詐”的風險,有賣家稱,自己在平臺出售的全新手機,被買家以“劃痕太多”要求強制退貨,雖然此事件在平臺客服的幫助下最終維權成功,但也給眾多賣家一個警告。
2
合力避免消費糾紛
洪前進認為,解決目前存在的亂象問題關鍵需要平臺發力,“平臺要做好平臺大掃除。即使從事零星小額交易,買賣雙方也實質構成經營者和消費者關系,需符合電子商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規定。”洪前進說。
同時,洪前進認為,平臺需要完善相關的制度與規定,加強違禁商品關鍵詞審核,進一步嚴格用戶準入,除了信用積分制度,平臺可嘗試建立保證金、買賣雙方實名可見等制度,為買賣雙方增信,用良幣驅逐劣幣。可對部分標準化、金額較大的二手商品推廣第三方鑒定,并公示鑒定報告;推廣二手商品賠付險服務,一旦出現問題,可由保險公司或平臺先行賠付。同時,依據用戶大數據,實行分類管理,讓以經營為目的的用戶承擔應盡的法律責任和義務。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麻策律師也認為,主管機關或者二手電商平臺可以制定禁止或限制在網上進行銷售的違禁品名錄,通過網站首頁或APP前端通知賣家。對于二手電商平臺還可以通過關鍵詞過濾等技術,來避免自己經營的平臺上出現類似的違規違法物品的銷售。若平臺接到違規違法物品的舉報,應當在第一時間查驗核實,及時采取措施,完善監管制度。
同時,姚建芳也指出,作為第三方交易的二手平臺,提高賣家的準入門檻是首要的,要對二手賣家的資質進行更加嚴格的審核,同時買家的身份也應進行實名認證。同時,平臺應當加大對商品檢查力度,保證商品貨真價實,對于有售假行為的二手賣家,加強對其的懲罰機制。
“在售后服務方面,給用戶吃下定心丸。出了問題,要讓用戶找得到人、投訴有門。平臺要加強對售后工作的投入,及時響應消費者需求,不要讓二手交易成了‘一錘子買賣’。”洪前進說道。
二手交易陷阱的根除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平臺相應的管理和制度的不斷跟進。那么,在平臺尚未完全監管到位的情況,如何有效地避免落入二手交易陷阱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姚建芳看來,對于賣家,自身商品的介紹要實事求是,要在買家知曉并同意購買的情況下進行交易,對于貴重物品,盡量同城見面交易,防止出現“偷梁換柱”。
對于買家,盡量避免先行付款或者通過其他支付方式將錢打入賣家手中;在選擇物品時,一定要留意對方是否實名認證,信用等級是否高,避免第三方通信軟件溝通,有什么事直接在APP內溝通;對方發送過來的交易鏈接,一定要仔細甄別是否為釣魚網站;線下交易風險高,如果一定要線下交易,選擇自己熟悉的地點,在付款前做好檢查;收到快遞后一定要先驗貨,確認無誤之后再簽收。姚建芳說。見習記者 劉昭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