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播主出現的時間稍晚于博客、博主,曾在本世紀初引發過一陣播主自制視頻的流行熱潮。但視頻真正意義上壓倒文字、圖片,成為社交網絡上最受歡迎的內容,還是最近幾年的現象。信號等級升級,流量資費降低,這讓用戶更愿意隨時隨地拿起手機看視頻。通過變音配音的短視頻迅速走紅,不同類型的短視頻網紅紛紛涌現。幾大視頻平臺都建立了開放平臺,短視頻創業一時間蔚然成風,社交網站則為其中的佼佼者走紅提供了短視頻內容社交傳播的渠道。
短視頻熱潮、視頻風潮,究竟是不是一時現象?視頻為王的時代是否真的已經到來,已經具備了重塑媒體生態和用戶慣性的可能,具備了將創意變現的可能?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不妨一讀Netflix前內容副總裁羅伯特·金奇爾與搜索引擎公司首席文案馬尼·佩伊萬合著的《訂閱:數字時代的商業變現路徑》。
這本書開篇指出,網絡視頻時代的到來,不僅意味著平臺為草根創意人才獲得成功提供了渠道,而且也有助于重新提振音樂工業、電影工業、電視工業甚至競技體育產業的發展水平。因為到了移動互聯時代,廣義上的媒體產業可以找到新的變現收益來源,其收益額很可能大大超出過去憑借廣告和訂閱費用所獲得的收入總額。
本書指出,經過多年培養,而今無論是在美國、中國還是歐洲等地的市場,用戶為媒體產業企業的數字產品付費訂閱的習慣已經建立,視頻作為媒體產品的重要形式,其意義就在于比過去的產品形式,更能培養起黏性。而視頻平臺,還可以為視頻產品提供基于算法排序的廣告配套服務,使得內容生產者可以獲得更為穩定的廣告收入分成。
對于報紙、雜志、電視等新聞媒體來說,短視頻的流行,也創造出了難得的機遇。新聞產品可以以短視頻的方式,更高效地在視頻平臺和社交網絡平臺上進行分發,而且還能實現用戶與媒體企業更直接的互動。有趣的是,一些媒體企業已經開始采用人工智能技術自動編寫諸如股市變動等日常題材的新聞,然后用更多資源支持資深記者、制作團隊專注于深度新聞報道——兩種方式產出的短視頻,對應填補了用戶對于新聞產品的不同需求。
當然,在美國等一些國家,監管部門也要求視頻平臺以及主流的社交網絡平臺盡到對用戶自制視頻作品的監管義務,設定監管底線和標準。
書中還指出,美國的一些視頻平臺在創建之初,就確定了向創作者付費的理念。因為只有這樣,視頻內容的原創生產才會變得可持續,才能讓優秀的創作者擁有改善裝備、制作更精良短視頻、聘請專業人員進行后期制作的資金,才不至于出現各家視頻平臺的用戶自媒體之間互相抄襲等惡性競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