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69億,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7%”,據《2018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超九成,明顯高于同期全國人口的互聯網普及率(57.7%)。
未成年人已成為網絡新興力量,但他們也面臨如沉迷網絡、色情信息侵害、被敲詐等用網安全問題。4月2日,騰訊在北京發布關于未成年人安全上網保護的白皮書,邀請專家和學者,現場對未成年人網絡素養話題展開討論,呼吁社會共建未成年人上網保護生態。
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媒介與教育工委會常務副主任張海波總結了三個兒童網絡安全的特點:范圍廣、程度深、年齡小。城鄉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相差無幾,農村孩子更易受到網絡影響,因精神文化活動的場所較少,更需家長、老師盡責引導孩子科學上網。除了常見的兒童上網影響視力、耽誤學習等問題,短視頻等網絡產品更易影響兒童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白皮書顯示,8.8%的未成年網民在5歲或5歲以前首次觸網,81%的未成年網民在6-15歲第一次上網。
張海波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能夠帶動整個行業自律。
未成年網民作為“數字原住民”,與身為“數字移民”的家長多有碰撞。張海波總結,家長對孩子“不了解、差關系、缺引導、壞示范”,大人總埋怨孩子沉迷網絡,但大人就是低頭族,不是一個好榜樣,“今天這個問題不是對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對大人的教育”。
“家庭應該是預防孩子網絡成癮的第一道防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強調,要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孩子出現的網絡問題,一定程度體現其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身邊朋友少、家長不關心等。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長焦慮的情緒容易傳導到決策層,但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副院長王四新認為這是“很不好的現象”。政府需要分辨出現的問題是個別還是普遍,需要時間去理清原因,決策才能更加“理性、客觀、科學”。
王四新表示,許多互聯網企業均有防沉迷系統,他期待不同企業間更好合作。
除去家庭,學校也是保護未成年兒童的護盾。2018年8月,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聯合騰訊舉辦“護苗行動·網絡安全課”全國教師培訓活動,對來自31個省(區、市)的62位中小學教師開展網絡安全知識專項培訓。2月27日,騰訊成長守護平臺推出“星星守護”模式,教師端的老師通過綁定學生的游戲賬號,查看學生的游戲時長以及消費情況等,并且系統將向教師推送班級的游戲情況日報。
騰訊健康游戲系統示意圖。
孩子游戲成癮總是會讓家長焦慮,2018年9月,騰訊啟動升級健康系統,逐步對熱門游戲《王者榮耀》的用戶接入公安權威數據平臺進行實名校驗。截至2月28日,該款游戲12歲及12歲以下未成年用戶平均游戲時長相比啟動公安實名校驗前下降59.8%,12歲以上未成年用戶平均游戲時長下降40.3%。
“解決兒童網絡安全問題要共治,單靠某一方是不行的”,張海波認為,政府、企業、社會、孩子、老師、家長要共同構筑一個安全防線,“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我們的網絡安全和媒介素養教育,共同構建一個保護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網絡家園。”(記者 王增強 實習記者 張顏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