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備受關注的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抓好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加快農業科技改革創新、大力發展現代種業……記者注意到,就在2月19日,《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一號文件”),也提出了實施奶業振興行動、智慧農業、數字鄉村戰略等若干意見,并首次提出數字鄉村的概念,進一步提出了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擴大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分析認為,農業利好頻傳,將推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新產業的發展。而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也將帶來可深入發掘的投資興業機會。
數字鄉村戰略助推“互聯網+農業”
農業始終是各國的核心基礎產業,農業領域競爭也愈發激烈。如何夯實農業基礎?羊城晚報記者注意到,在一號文件中,提出了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生物種業、重型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另外,要通過實施數字鄉村戰略,以發展壯大鄉村產業。
可以看到的是,數字農業迎來了“風口”。記者注意到,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數字鄉村的概念,當年我國實現農產品網絡銷售額約3000億元。今年提出的數字鄉村戰略,進一步提出了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擴大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
羊城晚報記者在去年的農博會上就看到,如今的農博會已經不僅是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還是一場正在進行的智慧農業革命。比如曾經要請三四個勞動力花費兩天工夫來噴灑農藥的檸檬園,如今動用無人機作業,整個園區噴灑完農藥不足半個小時。
智慧農業規模將超千億
在廣東,越來越多的農企開始涉足智慧農業,探索物聯網技術及農業大數據在行業中的應用,推動行業向精細化、智能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對于眾多科技企業來說,如何幫助農戶在生產過程中投入更少人力、產生更多收益,成為了未來智慧農業的主攻目標。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智慧農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中就提到,以應用(硬件和網絡平臺以及服務)為基礎的智慧農業市場,有望從2016年的90.2億美元(約為613億人民幣)達到2022年的184.5億美元(約為1254億人民幣)的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13.8%。
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在國家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大背景下,目前我國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農業已經由增產導向轉向了提質導向。一號文件中,就提出了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
對此,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分析師殷瑞鋒表示,近年來我國大豆畝均凈利潤低于稻谷和玉米,2014年起種植虧損幅度逐漸擴大。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都難以解決,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大豆產量和質量,才是增強國產大豆競爭力的根本途徑。
另外,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方面,一號文件還提出了實施奶業振興行動,要加強優質奶源基地建設,升級改造中小奶牛養殖場,實施嬰幼兒配方奶粉提升行動。
主動擴大緊缺農產品進口
記者注意到,今年的一號文件,還提出了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推進并支持農業走出去,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主動擴大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國農業企業集團,提高農業對外合作水平。
農業農村部公布的2018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情況顯示,去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2168.1億美元,同比增7.7%。其中,出口797.1億美元,增5.5%;進口1371.0億美元,增8.9%;貿易逆差573.8億美元,增14.0%。
其中,水果2018年出口71.6億美元,同比增1.2%;進口84.2億美元,增34.5%。這反映到市場上,就是很多人明顯感覺,進口水果的數量越來越豐富,價格也越來越低。
分析認為,“擴大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的說法,無疑將帶來新的市場和產業機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