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在數字化方面的嘗試正推動產業發展。1月6日,阿里研究院探討了數字經濟帶來的科技變革和經濟動力。伴隨著居民消費結構和品質升級,個性化、多元化消費需求漸成主流。阿里、京東、蘇寧等電商企業與實體零售企業快速融合,前者在需求端與供給端之間搭建數據通路,成為品牌和企業C2B精準滿足消費需求、實踐新制造的主陣地。行業人士認為,數字化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將催生數個十萬億級產業。
產業迭代升級
“雙11”與“6·18”節節攀升的銷售數據,成為線上線下實現數字經濟的真實脈動。電商與實體零售從對抗走向融合之時,衍生了新的消費場景,借助電商的云計算,消費行為不再是零散的數據,而是逐漸形成系統并描繪著更完整的用戶畫像。在阿里目前形成的商業操作系統中,各個商業部門既產生數據又利用數據。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稱,數字循環為企業開辟了新的網上銷售通路,而且推動了營銷方式、消費者運營模式、供應鏈、商品設計營銷和商品生產方式的變革,促使品牌、商家和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與技術正在為生產端到消費端的升級與轉型提供著更豐富的想象空間。未來,無論從消費者互動、營銷、銷售、供應鏈、物流到云計算,互聯網企業提供的數字商業操作系統都將幫助品牌企業和商家運用創新的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迎合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在阿里云智能事業群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看來,只有將數字經濟及智能技術應用于傳統的產業,才能激發活力;以計算力和數據資源撬動帶動產業升級,進而推動經濟轉型。
迎合個性化需求
消費端的個性化需求,讓扮演中間溝通角色的電商加速將末端數據回傳給生產端。傳統制造業數字化升級正在成為大勢所趨,從傳統品牌IoT轉型,到原創設計走紅,再到基于C2B產生的新品牌、新品類……定制化的消費場景和生產場景日益融合,為服務型、個性化和智能制造提供實踐場。
供應鏈、制造業等更廣泛的領域正實現線下生產線和線上數據分析的融合,通過全鏈路協同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滿足C2M、千人千面等個性化定制需求將成為常態。
舉例來講,淘寶“天天工廠”的C2M柔性供應鏈推動中小微制造企業實現數字化升級,拼多多的拼工廠讓數字化加速滲透到源頭的生產企業。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預計,數據和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將催生數個十萬億級產業。數據給制造業的最大機遇是液體化,實現C2M柔性制造,從而提高產品和生產效率。
根據《解構與重組:開啟智能經濟》報告內容顯示,個體實時的、個性化的、碎片化的需求,能夠被傳遞到生產端,計算能力的充裕可以讓這些具體的顆粒狀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產業鏈再根據需求進行生產,實現精準的供需匹配。
整合兩端零散資源
向制造端延伸,正成為電商企業共同的嘗試。消費端零散而越發有限的增量空間,尋求產業端的機遇自然成為企業新出口。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從互聯網上生根發芽的電商、移動支付,以及后來的新零售,新制造很難借助人口紅利快速擴張,企業需要憑借大數據、優化效率、降低成本等方式向源頭延伸。目前,制造業處于需向智能化轉型的階段,面臨著人力成本上升、產業升級的壓力,企業對效率提升有著強烈訴求。與此同時,制造業也是一片尚未開墾的龐大市場。
互聯網行業從流量優先向效率優先轉型。互聯網企業、制造商、品牌商等均開始依靠消費端的大數據實現“按需生產”。消費與產銷的數據互通后,生產信息將被直接送達給制造企業,才能實現柔性定制。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制造產能開始替代以大批生產、低成本取勝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互聯網企業帶動的供應鏈創新,正在通過以需定產影響上游,推進供給側改革。
消費端與生產端實現端到端的對接和打通后,降本增效與迭代更新才會相得益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部長馬名杰認為,建設制造業強國,數字化轉型是重要途徑。對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可以帶來質量提升、成本降低、產品創新,這是經濟轉型升級最基礎的單元。對產業來說,傳統產業抓住數字化轉型發展機遇,可以實現向價值鏈高端的轉移;電商企業則借此推動服務業和第二產業融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