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浙江省市場監管互聯網執法辦案平臺啟用儀式在杭州舉行。據悉,這是全國首個市場監管互聯網執法辦案平臺。
2017年,中國網絡購物交易規模達7.18萬億元,網絡交易迅猛發展促進消費的同時,涉網違法案件也急劇增長。在互聯網發展重地浙江,工商部門2016年受理網絡消費舉報投訴16.5萬件,2017年突破20萬件。
“網絡的跨區域、虛擬性,違法行為蹤跡難循、證據易滅失等客觀因素,造成涉網違法案件發現難、落地案、取證難、執行難。”浙江省工商局副局長張雪林說,傳統的市場監管模式已無法適應互聯網監管的要求。
此背景下,浙江省市場監管互聯網執法辦案平臺應運而生。記者了解到,該平臺將人工智能、自動化辦公、電子簽名等技術應用于舉報案件的處理。“精準”“跨時空”“智能高效”是該平臺顛覆式執法創新的三大關鍵詞。
張雪林介紹,平臺可實現網絡違法行為的精準定位,“通過這一系統,執法機關既能夠及時制止、查處網絡違法違規行為,也能夠及時識別、快速處理和打擊各種濫用訴權、消耗政府資源的惡意舉報,廣大經營者可以零距離響應政府檢查,一次也不用跑。”
此外,“跨時空網上辦案”也是該平臺的一大創新。傳統案件處罰模式下當事人需要多次跑執法單位,甚至遠隔千萬里,耗費大量時間、人力和財力。而該平臺可以跨越時空限制,實現從舉報、立案、調查等各個環節的全流程在線。
與此同時,該平臺實現了網絡智能化高效辦案。“平臺廣泛植入了智能應用,當事人信息分秒可查,一鍵引入網上交易過程及表單數據證據,法律法條、自由裁量情況智能推送,法律文書智能生成,有效減輕執法人員的機械作業和重復性勞動,極大提高辦案效率。”張雪林說。
對于浙江省市場監管互聯網執法辦案平臺的建成使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甘霖表示,這是全國市場監管部門深化監管機制創新的一件標志性大事。
“開展互聯網執法辦案,是市場監管主動適應互聯網發展大趨勢的重大機制創新。”甘霖說,借助信息化手段,對傳統的執法辦案模式進行流程再造,加速市場監管綜合執法職能的有效整合,探索案件執法的全程網絡化管理,可有效破解傳統涉網案件發現難、落地案、取證難、執行難和案件成案率低的難題,真正實現傳統監管到智慧監管的有效轉變。(完)(記者 胡哲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