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集邦咨詢發布報告稱,到2024年全球動力電池市場裝機規模預計將從百萬千瓦時(GWh)邁進億千瓦時(TWh);到2030年裝機規模將超過3TWh,其中,中國動力電池裝機規模預計將占據全球約45%。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長推動動力電池企業邁向更大的規模,現在的供應鏈可能無法滿足其產能增長需求。作為鋰電池生產的重要原材料,碳酸鋰價格從去年初的每噸約5萬元,暴漲至今年一季度的每噸50萬元。 這也倒逼著動力電池企業加大上游資源的布局,與上游實現更加密切的捆綁,從而保證自己未來的生產,并且盡可能地保證供應鏈安全及成本管控。
集邦咨詢發布研報表示,在全球凈零碳排目標的驅動下,道路交通領域電動化轉型加速,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處于快速成長期,拉動動力電池需求高速增長。集邦咨詢表示,到2024年全球動力電池市場裝機規模預計將從GWh邁進TWh;到2030年將超過3TWh,其中,中國動力電池裝機規模預計將占據全球約45%。
集邦咨詢指出,面對電動汽車領域規模市場需求的到來,全球主流動力電池廠商正加速擴建產能,疊加電化學儲能廣闊的市場空間,電池廠商產能擴張速度和規模遠超之前。據集邦咨詢統計,包含寧德時代、LG新能源、比亞迪、中創新航、三星SDI、松下等主流電池廠商在內的全球前十大動力電池廠商,至2025年的動力電池產能規劃達到了4.2TWh,中國廠商約占3.1TWh,電池產能擴張速度和規模領先全球。
電池企業加大上游資源布局
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長推動動力電池企業邁向更大的規模,現在的供應鏈可能無法滿足其產能增長需求。作為鋰電池生產的重要原材料,碳酸鋰價格從去年初的每噸約5萬元,暴漲至今年一季度的每噸50萬元。
經過二季度的“季節性回落”后,碳酸鋰的價格自8月下旬又開始了新一輪上漲。
9月4日,平安證券在研報中指出,上游鋰資源供應緊張疊加下游需求高增,再次推高碳酸鋰價格至接近50萬元/噸。
“考慮到供需關系,預計未來18個月內產品仍然是供不應求,雖然隨著產能陸續投放,供需緊張的格局會得到一定改善。”8月31日下午,天齊鋰業副總裁李果在其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到2024年底,供給端的增量不如外界預測般樂觀。
這也倒逼著動力電池企業加大上游資源的布局,與上游實現更加密切的捆綁,從而保證自己未來的生產,并且盡可能地保證供應鏈安全及成本管控。
去年以來,寧德時代在江西已開展了鋰電上游資源和相關產業鏈的布局,通過控股或參股的方式設立不同主體,分別在采礦、選礦及碳酸鋰冶煉環節開展業務,目前陸續拿到首采區探礦權和采礦權。今年4月,寧德時代又獲得了江西宜春鋰礦的探礦權,折合碳酸鋰660萬噸以上,并先后與志存鋰業、天華超凈成立合資公司,在江西宜春建設碳酸鋰項目,年規劃產能分別為5萬噸和10萬噸。
國軒高科也與宜春市政府達成合作,將在宜豐、奉新兩地投資建設碳酸鋰項目,項目達產后,預計年產碳酸鋰10萬噸;中創新航則與川發龍蟒、圣潔甘孜和眉山產投合作,在甘孜州投資建設鋰資源深加工項目,開展甘孜州鋰礦資源勘探開發、礦產品貿易、精深加工等業務;在之前的5月,中創新航剛剛與天齊鋰業達成戰略合作,由后者向其供應電池級碳酸鋰。
“一定要掌握資源。無論是整車企業還是電池企業還是國家都應該掌握鋰資源。”8月20日,蜂巢能源CEO楊紅新表示,整車企業要降低成本,就不要讓資源成為瓶頸。
今年6月,蜂巢能源與贛鋒鋰業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鋰資源、鋰鹽供銷、電池回收以及產業園建設等多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僅僅是在剛剛過去的20天里,蜂巢能源在相關領域的合作多達3起,合作內容涉及對上游鋰礦資源的獲取、開采,中游鋰電制造以及下游鋰電終端回收的閉環產業鏈。
“我國的鋰資源儲備極其豐富,但是很多沒有探明或者很多無法開采。除了要加大對鋰資源的探測、開采和審批,都要加大。支持這些企業積極走入海外做全球布局。”針對碳酸鋰供應短缺,楊紅新告訴記者,“但是這需要周期,無論是中國資源放量,還是海外的資源放量,真的需要周期,這兩年我們還要耐得住寂寞來度過這個艱難時期。”
面對當下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楊紅新認為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技術創新。
“將來的電動汽車也好,儲能也好,成本的解決方案還是要靠技術創新,要想辦法降低比較昂貴的原材料的使用。”楊紅新表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