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閉幕。大會設置的博覽會上,130余家企業攜500余件展品亮相,30多款產品為全球首發新品。它們“各顯神通”,已經或即將在生產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
上海證券報記者從大會上了解到,我國機器人產業擁有廣闊的應用市場、豐富的創新資源和良好的發展環境,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機器人企業和行業用戶跨界合作
應用是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的動力。記者從今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獲悉,機器人企業和行業用戶合作,針對潛在需求和特定場景聯合研發,形成了一批先進實用的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
北京思靈今年展出的養豬機器人就是和養殖用戶聯合開發的。該公司人員對記者表示,在養殖領域,北京思靈需要大型養豬企業的幫助,用戶的經驗會沉淀為專業的算法,在完成前期的經驗積累后,雙方可以輸出智慧、智能養殖場,并不受地域限制,不斷復制這種養殖場模式。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也介紹了一個跨界合作的例子。他表示,最近國內機器人企業和用戶合作研發的獼猴桃授粉機器人,將授粉的作業效率提高了20倍以上,有效解決了因人工授粉效率低下而影響產量的問題。
更多工業企業正在結合自身的高需求,推動機器人迭代發展。
在今年的博覽會上,安川首鋼展示了新能源電池盒機器人智能生產線,該生產線集合了3D視覺、力控、AMR、5G等技術,為新能源電池生產“骨架”。
“到2035年,新能源車占全部新車銷量比例將達到50%。新能源汽車行業對工業機器人的柔性化、智能化、數字化要求更高,下游需求旺盛。”安川首鋼的工作人員接受記者采訪表示。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都離不開機器人。目前,國民經濟中有52個行業大類、143個行業中類已經用上了機器人。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金壯龍在大會開幕式上介紹,2021年中國機器人全行業營業收入超過1300億元,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6.6萬臺,比2015年增長了10倍,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創新企業厚積薄發突破瓶頸
盡管我國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但掌握機器人核心技術的企業仍是少數。在本次大會上,記者看到,一些創新企業正在努力突破瓶頸。
在智同科技的展臺上,高精密減速器驅動的準雙曲面機械臂活動自如。
精密減速機是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占據了機器人整機約35%的成本。該公司工作人員介紹,減速機在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中技術壁壘極高,間隙配合或過盈配合的微小偏差都會導致接觸剛度和嚙合剛度的成倍差異,進而影響工業機器人運動參數的極大變化。
智同科技成立于2015年。目前,該公司的精密減速機開發工作已覆蓋精密減速機原理研究、核心零件制造工藝開發、材料和熱處理技術研究三大方向,并最終實現了“理論研究+產品研發+市場試用驗證+推廣”的科技創新體系布局。
SRT軟體機器人展示了柔性末端執行器。記者看到,該公司的柔性夾爪自由地抓取一個個不規則的物體,動作猶如靈活的人手,不見任何卡頓。
“我們研發了低成本替代人手去工作的技術方案,解決了工業自動化生產‘最后一厘米’的難題。”SRT軟體機器人公司負責人介紹,柔性末端執行器是一類新型末端夾具,能夠溫柔無損地抓取工件,具有極高的自適應性。
“總體來看,我國機器人產業的基礎能力已經明顯提升。精密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驅動、智能控制器、新型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取得階段性突破,以機器人操作系統為代表的核心軟件、部分關鍵技術取得進展,并得到了實際落地應用。”辛國斌表示。
抓牢戰略機遇期,企業信心足
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還需要良好的發展環境。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多家機器人企業對未來充滿信心。
北京大艾機器人董事長帥梅對記者表示,大艾是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京市科委重點支持的高科技發展平臺。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公司研發了專門應用于老年人步行的助力康復機器人,明年就會把該產品推向市場。
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人工智能、5G、生物、新材料等新興技術加速融合創新,機器人產業正處于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為抓住機遇,相關部委、地方政府將多措并舉,為機器人產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開展機器人關鍵基礎提升行動,完善標準檢測認證體系,支持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加快補齊專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藝等產業短板,打造更多高端化、智能化產品。”金壯龍說。
據悉,工業和信息化部還將實施“機器人+應用”行動,組織產需精準對接,加快成熟場景普及推廣,加大信息領域產品創新,做強細分領域特色應用,助力各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將謀劃實施新一輪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專項行動,堅持全鏈條發力、“研發—設計—制造”一體化發展,加快形成創新資源聚集、產業鏈條集中的機器人產業布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