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共識加快全球光伏裝機速度,而短期內產業鏈價值仍然以中國光伏廠商為主,因此,本輪中長期的光伏裝機潮,有望助推國內光伏組件廠商的擴產意愿。同時,在電池技術快速迭代的趨勢下,產能技術升級更是價值挖掘之地。本文通過推算近3年的光伏裝機缺口,判斷未來產能提升的需求,觀察光伏設備行業的景氣度,同時瞄準產業鏈降本、N型技術升級等角度的預期差,挖掘可行性較高的機遇。
支撐評級的要點
長期邏輯:“雙碳”背景下裝機需求能見度高,設備需求無憂。全球多國的“雙碳”目標或在2030年獲階段性檢驗,將推動未來十年的新能源建設浪潮。通過預估國內光伏裝機需求、國內光伏組件的出口需求,并基于已有的組件產量,推算出光伏組件產量缺口在22-24年高達27-106GW。再納入產能并沒有完全被利用的考量,我們認為22-24年的產能升級/建設需求還有至少16-52GW的缺口。
核心邏輯:產能升級路線多樣,預期差產生價值。光伏設備需求來源于(1)新增產能擴建、(2)存量產能升級。目前新增產能的能見度較高,邊際變化,在于新技術迭代推動產能升級。目前正處于向N型技術迭代的關鍵時期,TOPCon、HJT、IBC、鈣鈦礦等多工藝路線均獲得積極推進,短期內TOPCon因產線改造性價比較高而獲得推進,而HJT也因高效率的優勢蓄勢待發,IBC更因適用于BIPV而獲得青睞。因此,產能技術升級路線更是價值挖掘之地。同時,光伏設備的價值量隨技術演進而提升,待新技術日漸成熟,疊加后續的規模效應,將提升設備企業的盈利能力。
短期邊際變化:組件出口預期上修,產能需求增強。歐盟公布RepowerEU能源規劃,至2025年/2030年的累計光伏裝機量達320GW/600GW水平,而歐洲地區是中國光伏組件出口的第一大地區;據美國白宮官方宣布豁免從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四國采購的光伏組件24個月的進口關稅,而隆基、晶科、晶澳、天合等在東南亞均布局了硅片、電池、組件等一體化產能。我們認為,海外市場中長期的光伏需求上修,對中國的組件出口及海外產量有較大的利好,激勵產能提升動作,鑒于國內廠商依賴國產設備進行產品研發,將帶動國產設備商的經營增長。
優先考慮存PE優勢的Alpha機會。近兩年多數光伏設備公司的營收、盈利水平保持較高水平增長,“雙碳”目標迫切疊加政策扶持導向確定性需求,未來經營增長的可信度高,優先考慮PE優勢的Alpha機會。多數設備公司的PE接近行業的平均水平,而高測股份、捷佳偉創、上機數控等公司存在PE優勢。
投資建議
A股光伏設備推薦組合:捷佳偉創(電新組覆蓋)、邁為股份(與電新組共同覆蓋)、晶盛機電;建議關注:帝爾激光、高測股份、奧特維、上機數控、雙良節能、金辰股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