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31日從國家統計局青海調查總隊獲悉,根據調查顯示,2021年,青海全省耕地流轉規模擴大,糧食種植面積占比提高,耕地流轉潛力凸顯,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蓬勃發展,但也發現存在“非糧化”傾向、農業合作社規模縮減、農業社會化服務落后等問題,需要關注。
隨著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已成為趨勢,土地流轉普及程度加深,對普通農戶而言“家家有地,不一定戶戶種田”成為現實情況。
據國家統計局青海調查總隊農業調查處調研人員介紹,此次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度調查青海省村內普通農戶耕地流出戶數6356戶、流出面積70783畝,同比增幅分別為49.0%、69.7%,與2019年相比呈逐年擴大的趨勢。其中耕地流轉方式包括農戶間換地、種養殖大戶吸納流入、農業合作社托管等。2021年農戶間耕地串換21166畝、規模戶(家庭農產)吸納流入耕地12011畝,農業合作社吸納流入耕地33206畝,農業企業吸納流入耕地4400畝。盤活土地經營權既為農戶帶來可觀的收益,也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數據顯示,2021年,樣本村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為202個,比上年增長26.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規模戶(家庭農場)比上年增長36個,撂荒地整治行動實施以來,通過幫助村內外出務工人員看地、顧地,各地涌現了一批種植規模戶,有效解決撂荒地問題。同時,青海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農業合作社數量最多,地位最重,吸納耕地流入面積最大,在帶動農戶、對接企業、鏈接市場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是現代農業建設的中堅力量。”國家統計局青海調查總隊農業調查處調研人員分析稱,隨著土地制度改革的推進,各地積極探索新的土地經營管理模式,農戶把不愿耕種或無力耕種的耕地托管給農業合作社或種植大戶,由其帶為耕種管理,農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分紅,實現了“我在家種田,你外出掙錢”的雙贏目標,加快推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集約化,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機械化作業水平。
國家統計局青海調查總隊農業調查處調研人員說,“除綜上所述之外,青海省耕地流轉面臨的新問題‘非糧化’傾向仍然存在,農業合作社規模在縮減,農業社會化服務也在落后。調研中發現,該省大部分農戶、合作社沒有永久基本農田和一般耕地的概念,只是把耕地承包下來進行農業生產,造成‘非糧化’苗頭難以徹底遏制。也有合作社反映,自己接到縣上相關部門通知要求改種,但在‘非糧化’政策之前就把耕地承包下來種植多年收獲的如樹苗、藥材等,如今還未長成獲益,強行改種會造成經濟損失。”
國家統計局青海調查總隊農業調查處調研人員表示,防止“非糧化”并非指耕地只能用于種糧,而是要保證永久基本農田的“非糧化”,應采取更嚴格保護措施,堅決遏制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苗頭。同時要加強政策的宣傳和解讀,不能把“非糧化”與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對立,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明確耕地利用的優先順序,引導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一般耕地應因地制宜發展“糧油菜草果”的生產。“非糧化”存量問題要穩妥處置,避免“一刀切”。同時,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和管理,加大耕地整修力度,拓寬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覆蓋面,改善耕地耕作條件,提高耕地產出效率,增強耕地流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