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9.0%,增速較上月回落15.6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12.2%;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38.0%,兩年平均增長18.9%,增速繼續保持較高水平。
對此,國家統計局工業司高級統計師朱虹解讀時分析說,“11月份,隨著保供穩價、助企紓困政策效果持續顯現,上游部分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勢頭初步得到遏制,下游行業成本壓力有所緩解,利潤結構呈現改善特征。”
在利潤行業結構改善方面,據朱虹介紹,“11月份,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回落,采礦、原材料行業對利潤增長的拉動作用有所減弱,而處于中下游的裝備、消費品制造業對工業企業利潤的貢獻增加,利潤占比明顯上升,上下游利潤分化現象有所緩解。”
官方數據顯示,從行業來看,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6個行業利潤同比增長,較上月增加3個,增長面有所擴大;有22個行業利潤狀況較上月改善,其中中下游行業占比超過八成。
對于工業企業利潤結構有所改善的現象,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首先,下游成本壓力緩解的速度快慢,主要是和產業鏈的傳導有關,而不是上游原材料的價格。“上游大宗漲價只會影響盈利在產業鏈中的分配,并不會帶來整個上下游產業鏈的成本壓力。例如,二季度以來隨著煤價一度飆升,但冶金產業鏈成本率上浮仍然有限。其中原因是因為部分產業鏈的國內供需定價、產業鏈閉環的屬性相對突出,我國有較大的價格調控空間和能力,整體的產業鏈總盈利影響是中性。” 陳靂解釋說。
其次,對產業鏈的影響,更重要的在于需求抑制風險。陳靂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伴隨上游大宗價格快速飆升,石油化工、煤炭冶鋼營收增速均出現明顯下行,整個產業的需求抑制風險更加明顯。在這樣的需求抑制下,上下游的利潤傳導會更加緩慢,預計仍需一定時間才有緩解。”
記者還注意到,私營、小微企業利潤繼續改善:11月份私營企業、小微企業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2.9%、15.9%,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分別高3.9個、6.9個百分點。
陳靂告訴記者,“對于小微企業來說,今年政策端和資金端的扶持作用,在產業內的傳導效果顯著,通過成本的降低,切實緩解了小微企業的需求抑制和資金不暢的問題,因此利潤緩和效果更明顯。”
“在減稅降費、融資支持等一系列助企紓困政策措施作用下,私營、小微企業經營狀況持續改善。”朱虹也表示。
總的來看,朱虹坦言,“11月份工業企業利潤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行業均衡性也有所改善,但成本壓力仍然較大,下游行業利潤改善還需進一步鞏固。”
朱虹同時表示,下階段,做好政策預調微調和跨周期調節,加大對制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精準支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做好保供穩價工作,促進工業經濟健康穩定運行。
展望明年工業企業利潤情況,陳靂對記者表示,“在整個通脹整體降溫背景下,需求抑制風險會漸漸緩解,營收增速韌性將得到體現,油價回落也將成為大概率事件,煤炭價格已經得到較好的緩解,行業的后者利潤率有望趨于改善,整體工業企業利潤仍將維持韌性,預計2022年工業企業利潤三年平均增速整體趨于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