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種子正深刻影響著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被稱為現代農業的“芯片”和“糧食安全的命脈”。因此,在糧食安全形勢愈發嚴峻的當下,海水稻的產業化推廣和商業化運營便有了不同尋常的世界意義。
我國海水稻培育獲得突破
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種質資源室里,堆滿了各種裝滿稻種的袋子,科研人員正在對這些稻種進行基本測試,評定基礎指標,并把這些指標信息記錄在案,作為種子的檔案信息。
據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育種項目經理于萌介紹,這些海水稻種子中既有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自己研發的品種,也有他們同各大高校合作開發的品種。接下來,科研人員將把這些稻種分發到全國各個試驗基地,為區域性規模種植做準備。
“不要小看這個種質資源室, 目前我們已經收集到近2000份水稻種質資源,用于海水稻的選育和配組;而全國各大試驗點的所有實驗種子,基本上都是從這個小小種質資源室出去的。”于萌拿起身邊一包裝滿種子的袋子說:“這一小包種子就是從海南南繁實驗基地運回來的。為了篩選出優良的海水稻種子,我們會對收回來的種子進行去雜工作,去掉癟粒和稻殼、土塊等雜質。另外,我們也會對這些種子進行一些基本測試,并把這些種子放到試驗田里試種一遍,對相關信息進行記錄和整理,以便形成自己的種質資源庫。”
海水稻是耐鹽堿水稻的俗稱,主要生長在沿海灘涂和鹽堿地里,比其他普通水稻具有更強的耐鹽堿能力,因此被業界廣泛關注。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李繼明博士表示,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我國在耐鹽堿水稻品種選育到區試審定方面取得了新突破,首批四個耐鹽堿水稻品種已于2020年通過國家耐鹽堿區域試驗審定。今年,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又向國家相關部門提交了十多個新品種,有望獲得審定。
據了解,自2017年開始,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便牽頭組建了國內唯一一個國家耐鹽(堿)水稻區試協作組,并通過建立水稻耐鹽堿評價標準以及育種材料篩選程序,針對品種的適應性、豐產性、抗逆性等特征,設置了北方沿海中早粳晚熟組、沿黃粳稻組、華東沿海秈稻組、華南沿海秈稻組4個組別,在廣東、浙江、海南、江蘇、遼寧等34個區域試驗基地進行了品種區域試驗,在西北、東北等18個試驗基地進行了品種測試試驗。
力爭今年推廣示范100萬畝
有了好種子,如何推廣種植就成為海水稻能否產業化的關鍵。
為此,作為全國海水稻產業推廣中心,位于山東青島城陽區的海水稻上馬基地率先開展了智慧農業及萬畝鹽堿地耕地占補平衡項目,構建起“土地改良+智慧農業+鄉村振興”的區域發展新模式。
隨后,在山東濰坊寒亭區,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成功打造了海水稻特色產業園區,建設了海水稻加工中心、展示中心、控制中心、大數據中心、中央廚房、稻米品質與深加工研究院等項目,有效推動了當地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
而在內蒙古杭錦旗,圍繞40萬畝鹽堿地的提質增效和現有80萬畝向日葵種植產業結構升級需要,依托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河套分中心,該旗也在大力建設百萬畝鹽堿地稻葵生態產業園,并推出了“海水稻+N鹽堿地作物輪作”的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
事實上,從2020年開始,中國工程院院士、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主任袁隆平就牽頭啟動了海水稻“十百千工程”,已經在2020年全國推廣海水稻10萬畝、計劃2021年在國內開展鹽堿地改造100萬畝、力爭在全國布局1000萬畝鹽堿地改造項目,用8年到10年的時間,實現1億畝鹽堿地改造整治目標。
據統計,我國有約15億畝荒蕪的鹽堿地,其中約1億到2億畝可進行稻作改良,是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從2012年開始研究海水稻,歷經多年的配組和選育,最終成功精選出一批優良耐鹽堿水稻品種用于大田種植。此后,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在新疆喀什、陜西延安、黑龍江大慶、浙江溫州和山東東營五大主要類型鹽堿地上進行試種。2019年,全國海水稻試驗基地達到9個,覆蓋新疆、黑龍江、浙江、山東、陜西、河南等省區,示范種植面積近2萬畝。
在今年年初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宣布,已在全國簽約600萬畝鹽堿地改造項目,2021年計劃示范種植100萬畝,正式啟動海水稻的產業化推廣和商業化運營。
值得關注的是,海水稻的推廣不僅在國內緊鑼密鼓地進行著,還走出了國門。
2018年在阿聯酋首都迪拜郊外的廣袤沙漠中,青島海水稻研究團隊憑借成熟技術理論和豐富經驗,不僅選育出了與當地自然條件相適應、畝產超500公斤的水稻品種,還獨創了沙漠鹽堿地改良技術。
目前,青島海水稻研究團隊已與沙特、卡塔爾、巴基斯坦、印尼、埃及等國家開展合作,推廣耐鹽堿水稻技術。
海水稻推廣具有世界意義
對我國來說,推廣海水稻、挖掘鹽堿地的潛能可謂意義重大。
數據顯示,我國雖然耕地面積總數較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積相對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1/4,甚至有不少地區的人均耕地面積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人均0.05公頃的最低界限。
因此,袁隆平院士希望利用鹽堿地發展海水稻來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將那些之前看起來“用處不大”的鹽堿地改造為“良田”。他認為,我國有15億畝荒蕪的鹽堿地,其中2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潛力,試種、推廣成功后,按照每畝產值200至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
而從國際層面來看,全球糧食安全赤字有增無減。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導致國際糧食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加之蝗蟲災害、極端天氣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愈發嚴峻。
聯合國發布的2020《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提出,2019年,全球近6.9億人處于饑餓狀態,與2018年相比增加了1000萬人,與5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萬人。2020年,全球預計將新增約8300萬饑餓人口,甚至可能新增超過1.3億。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糧農組織發布的《嚴重糧食不安全熱點地區早期預警分析》也顯示,至少25個國家或將面臨饑荒風險。
與此同時,全球擁有143億畝鹽堿地,如果這些荒地都種上海水稻,其世界意義不言而喻。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農業的資源形勢日趨緊迫。在此情形下,農業技術進步和創新就成了引領農業發展、保障糧食安全的必備條件。俗話說“施肥不如勤換種”,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種子通過糧食生產的效益放大作用,正深刻影響著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基于此,種子也被業界稱為現代農業的“芯片”,是“糧食安全的命脈”。
袁隆平院士說,“優良品種+優質種子”是確保農業增產增效的前提。目前,全球范圍內正致力于解決饑餓問題,確保糧食安全是世界各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因此,種子安全就是糧食安全,種子科學與技術在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促進可持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關鍵詞: 海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