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很大!行里給我下的綠色信貸規模投放指標,今年已經上調了4次。”江蘇銀行綠色金融與PPP事業部總經理董善寧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現在的指標比一開始翻了一番。
壓力的另一頭,是井噴的市場需求——隨著“碳達峰、碳中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綠色金融發展具備了更適宜的政策土壤。據多家權威機構測算,中國關于綠色發展的投資級別在百萬億元。
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專業人才儲備,再到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機構為了搶先把這個巨大的融資市場攥在手里,或瞄準細分領域,或狠抓專業化經營,使出“十八般武藝”。
綠色投資需求將達百萬億元
自“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以來,綠色金融業務被推升至市場關注的“頂峰”。
近段時間以來,人民銀行密集吹風,表示將圍繞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出臺結構性政策、設立專項支持工具,引導資本加速向低碳領域傾斜。據多家權威機構先前的測算,中國關于綠色發展的投資級別在百萬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碳中和”主題將正式迎來政策風口,龐大資金有望在政策引導下重新配置。
無論是人才隊伍配備,還是基礎設施建設,多家機構已在厲兵秣馬。作為國內第二家、城商行首家赤道銀行,江蘇銀行今年擬設立8個綠色支行,專門經營綠色金融業務。
重慶農商行相關業務人士對記者表示,該行在總行層面設立綠色金融委員會,設置綠色金融、綠色文化、綠色運營三個工作小組,成立綠色金融部,統籌謀劃、協調推進全行綠色發展。
中國資本還將迎來“出海”新機遇。植信投資研究院秘書長鄧志超表示,未來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清潔能源項目,有望獲得來自中國政府與國際社會的進一步支持。同時,隨著越來越多機構將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納入公司發展戰略,未來國際投融資活動向ESG傾斜的趨勢會越發明顯。
瞄準細分賽道各有策略
機遇萌生之際,各家金融機構紛紛謀求拓展業務空間,將發展重點向低碳金融傾斜。
加大綠色信貸支持力度是業內共識。當前,銀行業普遍提供較同類型貸款更低的利率,且具有審批便利性優勢。
湖州銀行綠色金融部副總經理方夏瑩稱,湖州銀行針對綠色信貸的定價是在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的基礎上優惠10%,并且開通綠色審批通道。
董善寧表示,對于綠色信貸業務,江蘇銀行定向下調綠色信貸FTP價格15BP,并且放寬融資期限以滿足低收益項目還款進度要求。
共識之外,金融機構瞄準細分賽道,各有策略。記者了解到,江蘇銀行主打專業化經營與錯位競爭。結合江蘇省化工產業相對集聚的特征,該行主攻方向之一是“輕資產、重技術”的環保科技服務。此外,該行還將靈活應用財政資金,加強融資模式創新,探索采煤塌陷地生態修復、“退圩還湖”流域綜合治理等公益性項目的融資方案。
湖州銀行將重點結合去碳化目標,在電力、交通、建筑和工業等去碳化領域尋找機遇。此外,該行還將加強與外資金融機構及其他機構合作,引入低成本轉貸款或人民銀行再貸款資金,探索支持能源和工業等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所需的金融產品及服務等。
可持續發展期待更多支持政策
董善寧表示,早期,金融監管部門高舉行政考核指揮棒,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如今,隨著綠色金融發展逐步進入深水區,金融機構也面臨著競爭愈發激烈、利潤日漸攤薄的處境。“尤其是承壓更重的中小商業銀行,也需要兼顧自身發展。”董善寧說,出于自身可持續發展角度的考慮,金融機構在期待更多支持政策。
近來,政策暖風頻吹,金融監管部門持續引導、撬動金融資源向綠色項目傾斜。比如,央行近日召開全國主要銀行信貸結構優化調整座談會。會議要求金融系統貫徹“穩”“進”“改”三原則。其中,關于“進”字,央行表示,將圍繞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引導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加大對碳減排投融資活動的支持,撬動更多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產業傾斜。
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在碳減排投融資活動“市場化原則”的落地過程中,需要更多來自政策層面的強力支持和持續支撐。
方夏瑩稱,綜合考量收益、成本和參與積極性,綠色金融的可持續性發展,除了在產品設計上進行更多探索,以最大程度降低風險和資金成本外,還需要項目本身綠色可持續及監管政策的可持續作為后盾和保障。
“比如人民銀行低成本再貸款支持、綠色金融納入宏觀審慎評估、有限接受綠色信貸為再貸款抵押物等政策支持,但是也希望在綠色不良容忍度、MPA考核等方面能有相關政策支持,以平衡綠色金融的外部性和鼓勵金融機構參與積極性。”方夏瑩說。
董善寧期待降低綠色信貸風險權重、綠色信貸再貸款等措施的落地。他認為,這些“胡蘿卜”將極大增強銀行發展綠色信貸的動力,同時可以兼顧金融機構利潤的合理增長。
在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尚有較多實際問題需要不斷推敲和琢磨。“現在有很多綠色項目,因為受限于固有條件,難以落地。比如,長江沿線綠色生態修復項目和化工園區搬遷項目,由于缺乏現金流,難以融資。”董善寧表示,金融機構正在進行探索,如何創新業務模式,并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