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包包、鞋子都是浮于表面的東西,自己真正變美了,穿什么不好看?”家住長沙的王妍最近和閨蜜們熱衷于比較各種醫美項目效果與價格的話題。
伴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眾多服務性消費成為新風口。其中,美容整形的大眾接受度迅速提高,醫美成為網絡熱詞,醫美行業受到資本熱捧。數據顯示,上周醫療美容指數上漲6.46%。
不過,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發現,受到資金熱炒的醫美類上市公司多數處于行業上游,下游整形美容機構與資本市場對接難度較大。當前,醫美行業競爭激烈,獲客成本不斷提升,且行業亂象不少,亟待整治。
需求日益增長
王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春節前的一個周日,她和朋友去雅美醫療美容醫院做基礎臉部清潔項目,但醫院爆滿。“本以為飯點兒人會少一些,結果還是等了兩三個小時。如果要做熱瑪吉或水光針,還得提前預約,不然大概率會跑空。”王妍說。
和長沙的情況一樣,北京不少整形美容機構周末也是顧客盈門。在北京某醫美連鎖機構,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從一樓到三樓到處坐滿了人。“客戶以女性為主,不少男士也加入醫美隊伍中。”咨詢師說。
長沙美容整形協會會長、雅美集團董事長肖征剛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人們的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多年前,做醫美要藏著掖著,害怕被別人知道。現在則成為一種時尚消費。消費者也更了解醫美,會根據自身情況提出針對性的需求。”
肖征剛表示,這是醫美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早期的醫美項目比較單一,無非是割雙眼皮、隆鼻等,通過手術方式達到改變外貌的目的,談起醫美很容易想到‘動刀子’。如今,醫美行業發展迅猛,技術不斷更新迭代,玻尿酸、肉毒素等產品持續涌現,人們可以輕松地獲得美容效果,不必非要‘動刀子’。”
醫美技術進步解決了王妍的痛點。“‘動刀子’我肯定不干。現在做熱瑪吉、打嗨體很平常,與用各種除皺、抗衰的護膚品沒什么兩樣,只是醫美效果更直接、更快速。”王妍說。
隨著需求日益增長,醫美行業規模逐年增長,市場潛力較大。Frost&Sullivan稱,2018年至2023年中國醫美行業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24.2%。
門檻將進一步提高
“以前醫美行業規模沒有這么大,競爭也沒有這么激烈。當時,長沙的美容整形機構也就兩三家。”肖征剛表示,如今資本蜂擁而至,行業規模大了,但門檻更低了。“進來容易做好難,近幾年很難看到新的有影響力的醫美機構或品牌出現,行業暴利時期已過去。”
在華中地區從事醫美業務的李剛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醫美項目都是明碼標價,各家機構之間差異不大,最賺錢的項目還是‘動刀子’,但這類項目難有標準定價。比如,主任級醫生和普通醫生做的價格可能相差幾萬元。”
隨著競爭日趨激烈,美容整形機構的獲客成本不斷提升。“早期,醫美機構基本上通過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戶外廣告等渠道獲客。當時成本就比較高,每客在2000元以上。現在營銷渠道增多,并采取立體化營銷模式,機構自身也參與互動,配合網絡營銷,獲客成本更高了,每客在3000元以上。”肖征剛表示,不少規模小、不規范的美容整形機構很難盈利。
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醫美市場目前以民營機構為主,且近半市場被沒有經營資質的機構占據。一些機構沒有執業許可證、業務超出診療范圍,有的醫美產品存在摻假現象。
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北京多家美容機構發現,有的稱自己與整形醫院開展業務合作,有的稱自己有醫美醫院或診所,先在美容店診斷,再到相應的醫美店做項目,但醫美店不直接對外。
美容整形機構的服務是為了達到變美效果,但美的感受主觀性強,容易出現糾紛。一位資深醫美消費者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醫美項目的效果有一定的時效性,需要定期進行治療。
天眼查數據顯示,在我國3.5萬家醫美企業中,超過3600家曾受到行政處罰。其中,30%的企業行政處罰數量達到或超過3條。在醫美相關企業超過6200條行政處罰信息中,近2000條涉及“發布虛假廣告、虛假宣傳”等內容,超過200條處罰內容涉及“診療活動超出登記范圍”,超過140條涉及“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
國信證券高級研究員張立超表示,長期以來,醫美行業存在重銷售、輕診療現象,充斥著大量不規范的私立醫美機構,亟須進一步加強行業整治,提高從業標準,從源頭治理亂象。隨著監管不斷加強,門檻將進一步提高,醫美機構的集中度和連鎖化率將加速提升,具有規模效應、品牌效應、能夠提供高質量規范服務的大型連鎖機構將逐漸成為行業主流。
標準化規范化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獨立上市的整形美容機構基本沒有。”肖征剛說,行業缺乏基本標準,醫美機構對接資本受到很大制約。
華中地區一位私募從業人員王明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醫療美容機構很難拿出規范的財務報表。注射類項目明碼標價,這塊相對規范透明。但手術類項目價格難以標準化,各家醫院之間價格差異很大,且這是毛利率最高的項目,這是一個難點。”
醫美板塊卻受到資本市場追捧。華熙生物今年以來股價最高觸及229.45元,市值突破900億元;愛美客股價最高觸及1331.02元,市值突破1500億元。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施旭健認為,這些上市公司均處于醫美行業上游,技術、資金以及政策等方面壁壘高,議價能力強,競爭格局較為穩定。
華熙生物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醫美行業及相關標的受到關注,是因為大家對醫美市場未來增長空間比較樂觀。中國醫美市場最近五年保持良好增速,且相對于美日韓等成熟市場,中國醫美市場的滲透率還有數倍以上的增長空間,疊加大眾對醫美接受度的提升,中國醫美市場未來增長確定性較強。”
面對龐大的市場,不少上市公司跨界進入醫美領域。以奧園美谷為例,其2020年底宣布戰略轉型,進軍醫美行業。今年1月公司接受機構與投資者調研時表示,從消費升級、市場規模以及行業集中度等方面看,國內醫美市場將進入快速發展期,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但標準化建設和規范管理方面均需提升。“醫療美容機構走品牌化連鎖道路是行業發展趨勢,有助于頭部企業提升客戶認知度和信任度,增強客戶黏性。”奧園美谷相關負責人表示。
某醫美行業上市公司相關人士介紹,我國醫美產品注冊申報審批至少需要“3+3”,包括研發投入至少3000萬元、從臨床到產品注冊申報獲批至少需要3年。“這是在未考慮市場競品等因素影響情況下的最少投入和最短時間。”
對于近期多家上市公司跨界進入醫美行業,張立超表示,跨界入局的企業要找準自身與醫美行業的結合點,圍繞醫美產業鏈布局適合自身的差異化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