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疫情中度過了,新年被寄予“牛氣沖天”的厚望。餐飲、大交通、旅游、文娛、食品等都在逐步復蘇,今年春節文娛和餐飲等市場的火爆,也讓業者信心倍增。
第一財經記者在春節假期深度訪談了幾大消費類產業的業者,從這些業者身上看到了他們所處行業在過去一年的困惑,也看到了他們對于未來的希望,而一些行業發展趨勢正在冒頭。
春節假期,是春秋旅游導游吳榮俊上班的日子,雖說是加班,但吳榮俊卻感到很幸福,因為比起2020年春節的旅游退團潮,2021年的春節能帶團就說明市場在恢復。
“我從業20多年了,以前我帶出境游團隊,一般走俄羅斯線路。去年發生疫情后,所有的出境游基本都停止了,至今也未恢復。隨著跨省游的復蘇,我們的主力就放在了國內游。今年春節,各地提倡就地過年,因此,我們主打的都是本地游產品,比如我在春節假期內所帶的團隊,都是上海本地旅游團,游客則是就地過年的‘新上海人’。”吳榮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國內短線游是目前旅游行業的新商機。
今年春節假期,在春秋旅游總出游人次中,本地游占比為80%(往年只占5%)。除去散客自由行、自由度假系列,春秋旅游的春節7天假期中,每天有多個且各種形式的跟團游活動,包括微游、騎行、徒步、親子和采摘等等。
一年365天,在過去幾年,吳榮俊每年有200多天都在帶團,疫情發生后,他一度無團可帶,好在如今國內游復蘇,在就地過年的倡議下,他主要開始了本地“微游”的帶團任務,雖然目前無法恢復到一年200多天帶團的水平,但每個月都有一些團隊生意,已算不錯。“我覺得今年開始,只要疫情控制穩定,旅游市場還是比較有希望的,至少國內游板塊業務可以獲得極大復蘇,更多本地游、定制游等細分產品的商機會到來。”吳榮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同程旅行大數據顯示,在各地“就地過年”的倡議下,相比往年的異地“長線游”,今年大家傾向于短期、周邊的“微度假”方式,城市周邊的溫泉游、親子游等備受青睞。春節假期前三天,森林山岳、歷史遺跡、古鎮村落、主題樂園、溫泉滑雪等景區出游需求強勁。受“微度假”方式影響,同程旅行平臺上的本地用車需求呈上漲趨勢。數據顯示,春節假期前三天,用車需求上升最快的城市分別為:武漢、蘇州、寧波、廣州、東莞、南昌、合肥、重慶、南京、三亞。
文化和休閑旅游,成為不少消費者生活的新剛需。馬蜂窩旅游大數據顯示,2020年,在離島免稅政策和休閑度假資源的雙重加持下,三亞成為國內旅游熱度最高的城市。同為歷史名城的西安和長沙,旅游熱度也出現大幅增長。其中西安旅游熱度位列全國第四,長沙也首次進入全國熱度榜前十。
從消費人群年齡構成上看,越來越多的00后年輕游客成為了旅游消費決策者。公開數據顯示,00后游客已經占據了游客總數的14.5%。在影響旅游消費決策的因素中,“安全”因素超過了美食、購物等眾多傳統消費決策熱點,躍升為旅游消費決策過程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與安全衛生緊密相關的酒店和交通,影響力緊隨其后。
與此同時,“云旅游”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旅游業線上化發展穩步推進。疫情初期,從武漢的櫻花,到故宮的建筑,旅游直播成為宅在家中的人們“抵達”全世界的全新方式。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在線旅游資產指數”(Travel Property Index,簡稱“TPI”) ,為中國在線旅游資產的可積累、可衡量、可增值提供了系統化參考坐標,成為旅游業復蘇的關鍵指標,也加速了未來旅游業的線上化發展進程。
疫情讓更多新型旅游目的地崛起,而“中國新秘境”成為了今年新興目的地崛起的標志,更多中國游客開始關注人少景美的新興旅游目的地。隨著個性化旅游時代的到來,年輕的中國游客還將在中國大地上發現更多新鮮的旅游目的地和個性玩法。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中國旅游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繼續砥礪前行的一年。回顧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旅游業一度陷入停滯。但是,中國旅游業在經濟內循環的大背景下,依然成為促進消費和經濟增長的“排頭兵”。基于2020年的中國旅游消費大數據,馬蜂窩對2021年的自由行消費趨勢進行了預測——2021年,中國游客對出行的安全品質要求持續升級,夜間旅游和中國“新秘境”將成為旅游業的新增長點。
馬蜂窩旅游最新發布的《2020全球自由行報告》中顯示,國內游和周邊游仍將是2021年旅游市場的主旋律。中國游客逐步恢復出行,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安全系數較高的短途城市周邊游。北京、上海、成都、重慶、杭州等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的周邊游目的地普遍受到游客關注。馬蜂窩旅游大數據顯示,延慶、安吉、桐廬、順德、從化、都江堰、北戴河、井岡山、武隆和崇禮成為國內最熱門的周邊游目的地。
2021年,游客更加重視出行的安心安全,越發追求高品質的旅游服務和體驗。這對國內旅游服務質量、新型休閑度假產品的開發,以及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供應鏈方面,大量擁有豐富經驗,尤其是高端旅游服務經驗的出境游旅行社將業務重心轉向國內,他們對于旅游服務質量提升也將帶來巨大的幫助。供需兩端的發展方向與中國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謀而合,旅游產品品質和服務的提升也將成為2021年市場發展的必然。此外,相比常規的日間游覽,夜游從時間維度拓寬了旅游資源的延展面,為目的地文旅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目前的夜游項目仍主要集中在燈光秀、大型演出和夜游船等方面,相似度較高。相比游客日益個性化、多元化的夜間消費需求,2021年的夜游市場仍存在更多提升空間。
消費領域,乳業備受關注。中國北方是主要的奶源產地,產奶旺季奶源往往過剩,而由于氣候和養殖條件受限,我國南方原奶資源相對缺乏,于是催生了一批收奶人。每逢缺奶季,他們便開著冷罐車在北方牛奶的主產區收集中小牧場的原奶,賣給南方的乳企,從而賺取差價,王明(化名)則是眾多收奶人中的一個。
2015年以來,國內原奶供需平衡被打破,價格一降再降,中小養殖戶紛紛出局,不少收奶人也隨之退出,王明的生意還好,旺季時一天仍有20噸左右的收購量,讓他還在一直堅持。
王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20年最難的是疫情期間,由于當時防疫帶來封村封路,收來的牛奶無處可運,又不能長期保存,只能運往噴粉廠作噴粉處理,但當時需要噴粉的車輛太多,噴粉廠不斷壓價,收購價格一度低到1.8元/公斤左右,刨去運費,再給到奶農1.5元/公斤,自己幾乎賺不到錢;而且就這樣還要排個2天隊才能卸車噴粉,算總賬是賠錢的。
雖然那段時間很艱難,但隨著疫情的好轉,王明又開始重新收奶,2020年8月,王明卻暫停了散奶生意,轉去做土方運輸。
如果說疫情的影響是突發事件,但真正改變王明想法的,還是行業的變化。他告訴記者,每年10月之后也是國內牧場產奶旺季,散奶的銷路又會受影響,而且新的消費趨勢下,低質量普通散奶的銷路正在越來越窄。
2018年以來,隨著中小養殖戶的退出,國內奶牛存欄數大幅減少,國內乳企開始對上游乳企進行跑馬圈地式的集中并購,并且開始自建牧場提升原奶自給率。除了伊利、蒙牛加速收購國內原奶上市公司外,一些頭部的區域乳企,如光明乳業和新乳業都通過異地并購或自建奶源的方式,來解決公司所在地原奶供應不足的問題。
另一方面,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高端乳制品更受市場歡迎,增質提價也成為乳企的主流操作,因此乳企更需要高品質的原奶,而品質較低的普通散奶已經無法滿足乳企的需求。
但近年來,乳企市場品牌集中度快速提升,小型乳品廠也舉步維艱。統計局數字顯示,2016年,國內規模以上乳企有627家,而到2020年9月,這一數字減少到563家。
疫情之后,出于對健康的考慮,國內乳制品消費快速增長,特別是低溫鮮奶消費的快速增長,低溫奶消耗了大量的新鮮原奶,也導致國內原奶再次供不應求,奶價不斷上漲。2021年1月14日~20日一周,國內主要產區原奶價格已經上漲至4.26元/公斤,接近2014年2月原奶歷史價格最高點。
國家奶牛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預測,目前國內原奶產能上依然有缺口,2020年國內商品奶產量為6.8萬噸/天,但是下游乳制品企業的需求量為7.4萬噸/天,每天仍缺6000噸,2021年這一缺口會縮減到3000噸,到2022年產需才會達到平衡。而隨著低溫奶的快速發展,未來原奶需求量也會同步增長。
2020年兩節旺季,乳企加大力度收奶為春節市場備貨,河北、山東部分大型牧場的優質原奶的價格被炒到5元甚至6元/公斤,這也讓一些收奶人小賺了一筆。
王明顯然不愿意錯過這波行情,2020年底,他的朋友圈里再次出現了奶牛的身影,而定位顯示他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一家大型牧場里。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次是去考察牛場的,還沒有正式運作,但他已經決定過完年就重出江湖。
不過這次王明并不打算“吃百家飯”,他告訴記者,自己研究下來,普通散奶總量規模不夠,質量良莠不齊,價格不高,而大牧場的質量和價格都有保證,這次他打算在一些大中型規模化牧場身上打主意。
但對王明來說,他“重出江湖”的計劃能否順利實施尚不可知,因為大多數大中型牧場都和大型乳企有長期合作,旺季時能否外售原奶還不好說。
春節前,核酸檢測成為熱詞。核酸檢測行業人員英子(化名)連續兩個春節都在加班,對于她來說,自從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這樣的工作節奏早成家常便飯。“成了工具人了,現在不加班,都有些不習慣了。”
在2020年初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以核酸檢測為代表的分子診斷憑借準確率高和反應快等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核酸檢驗也成為了疫情檢測的“金標準”。
英子表示,這次疫情極大提升了檢驗醫學及體外診斷產業的地位,尤其是帶動分子診斷這個體外診斷細分領域的發展和進步。“經過這次疫情,體外診斷行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關于傳染性疾病的診斷也備受重視,尤其是在核酸檢測方面,檢測技術更新加快。”
疫情催生的核酸檢測需求,不少體外診斷的上市公司業績也頻頻報喜,如圣湘生物(688289.SH)、達安基因(002030.SZ)、之江生物(688317.SH)、明德生物(002932.SZ)、碩世生物(688399.SH)等皆預告2020年凈利潤翻倍。
體外診斷(即“IVD”),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實驗方法對人體樣本(血液、體液、組織樣本等)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疾病或機體功能等數據,進而輔助疾病的預防、檢測、診療、預后以及健康管理的產品和服務。
體外診斷按其原理或方法可分為分子診斷、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微生物診斷、血液診斷、POCT等多個細分領域,其中分子診斷、生化診斷、免疫診斷是目前體外診斷主要的三大領域。以分子診斷為例,其檢測原理是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患者體內遺傳物質的結構或表達水平的變化而做出診斷,在感染性疾病、血液篩查、遺傳性疾病、腫瘤診斷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國聯證券表示,隨著我國人均醫療支出水平、醫療保障水平的提高,以及醫療技術的提高,我國體外診斷行業進入快速健康發展階段,診斷產品的市場規模占全球市場份額也在逐步擴大。2018年我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超過600億元,2019年市場規模超過700億元,未來5年有望保持15%以上的較快增速,遠超全球6%的增速。
“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體外診斷產業起步相對較晚,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左右,但體外診斷市場規模僅占全球的10%左右,人均每年的體外診斷支出還不足2美元,而成熟市場每人每年支出在25~30美元,日本超過30美元。雖然經過最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有所提升,但與歐美成熟市場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總體來看,我國的體外診斷行業正處于快速增長期,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國聯證券分析。
在國聯證券看來,國內的分子診斷行業仍有很大增長空間。“國內分子診斷行業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規模小且集中度低,原因是分子診斷涉及的臨床需求多且雜,各家都有其擅長領域,難以做到全面覆蓋,暫未形成壟斷格局。”
今年1月,之江生物在科創板上市招股書中表示,疫情推動了基層醫療分子診斷行業的發展,未來隨著國家不斷出臺完善我國醫療體系的相關政策,通過提高對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器械配置要求,進一步推進分級診療,在緩解基層醫療檢測資源不足的同時,分子診斷的滲透率和發展空間將得到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