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度不斷上升,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激發了消費者對醫療健康的需求。分析認為,在全民風險意識和健康意識進一步提升的背景下,銀行與保險公司可深入合作,共同打造健康生態圈。
“人口結構變化、中產崛起和老齡化趨勢,無疑是保險乃至金融發展的大背景,”人保財險原執行副總裁王和表示,解決了“溫飽”后的人們,面臨著健康醫療的需求,更有養老保障的需求。這個需求放到“14億人口”的概念下,就是一個個“天文數字”,讓人亢奮不已,躍躍欲試。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到2030年,我國健康產業占GDP的比重將從現在的5%提高到15%,達到歐美發達國家水平。專家表示,目前我國的健康產業還主要集中在醫療和藥品兩個領域,規模接近5萬億元,醫療管理和醫療服務業還處于起步階段。預計到2020年健康產業規模有望突破8萬億元,2030年將突破20萬億元。
近幾年,商業健康保險成為保險行業增速最快的業務板塊,保費收入在人身保險中的占比不斷增加。近五年來,我國商業健康保險增速都在30%左右。今年1月發布的《關于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商業健康保險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同時,支持保險資金投資健康、養老等社會服務領域。
作為醫療費用的支付方,保險在大健康領域發揮了關鍵作用。除健康險之外,保險公司還通過建設養老社區、投資醫療機構、與醫療服務平臺合作等方式,為客戶提供健康風險評估、健康體檢、健康咨詢等服務。
以新華保險在健康產業方面的布局為例。新華保險目前已在全國19個城市開設健康管理中心,投資建設的新華卓越康復醫院也已對外營業。此外,新華保險還與愛康國賓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共享其遍布全國43個城市的131家體檢與醫療中心。
國壽股份副總裁詹忠表示,健康保險不僅要為客戶提供經濟補償保障,還需要兼顧客戶健康風險管理和醫療服務需求,讓客戶不生病、少生病,生病后獲得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近年來保險行業圍繞利用健康管理服務提升客戶體驗和健康水平,開展了大量實踐,致力于打造覆蓋健康促進、疾病預防、輔助就醫、疾病管理、康復護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生態圈。
不僅保險公司爭相布局康養產業,銀行也積極通過銀保合作、銀醫合作等模式布局大健康領域。比如,今年4月光大銀行發布線上健康養老專區——“頤享陽光。健康養老生態圈”,整合了光大云繳費、光大保險、光大養老、中青旅、太平人壽、泰康人壽、招商信諾、平安好醫生等內外部優質合作資源,旨在滿足客戶醫療健康、養老保障、投資理財、旅游出行、資金融通、生活服務等全方位的健康養老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大型金融集團在打造健康生態圈方面,能通過整合內部各種資源,形成獨特優勢。以中國平安在大健康領域的戰略為例,其圍繞患者、提供方和支付方形成一個閉環:在用戶端,有主打線上門戶的移動互聯網問診平臺“平安好醫生”;在商業保險方面,平安人壽、平安健康險、平安養老險均參與聯動;在支付端,有平安醫保科技,以醫保云服務平臺為核心,圍繞衛健、醫院和社區三個生態端口,依托健康風險畫像等技術和醫學知識庫等核心應用能力,為醫保、商保、醫療服務提供方、個人用戶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及技術服務。
健康保險上下游產業鏈的豐富性,吸引了很多企業特別是金融企業參與其中。新形勢下,要滿足客戶生命周期中健康、醫療等方面的風險保障、財務規劃與資產傳承等需求,銀保合作價值凸顯。
大家保險集團總經理徐敬惠認為,在銀行嘗試圍繞大眾“衣、食、住、行、玩、學、醫、養”等需求共建服務生態圈的機遇下,保險公司可發揮保險長期資金優勢,不斷加大健康養老醫療產業的投資布局,加大社會服務資源的整合,推出各種互聯網遠程醫療服務、藥品福利、社區養老服務。銀行與保險各自的業務特點和優勢可以滿足不同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據業內人士介紹,銀行有大量的信用數據和財務數據,保險公司有大量的醫療、健康數據,保險公司和銀行之間可嘗試數據融合,基于數據進行客戶篩選、智能風控等。此外,可以把銀行的財富管理和保險的健康管理相融合,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財富管理和健康風險解決方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