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2020 年全民營養周”第一天,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正式發布《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團體標準。
該標準將于6 月15 日起實施。這是我國第一個專門關于零食的標準,也是關于兒童零食的首個標準。
標準相關起草單位表示,團標的頒布落地,有望為兒童營養零食規劃提供研發依據,制定企業內部標準,樹立行業標桿,支撐零食行業健康發展。
兒童零食亂象頻生
每逢開學季、六一兒童節等節點,媒體和消費者都會聚焦兒童相關產業鏈。去年央視3·15晚會曝光辣條事件,首次大范圍引起民眾對兒童零食市場的關注。在該行業,商家自造概念、炒作噱頭的現象不少見。部分產品打著“兒童食品”的概念,但成分其實與普通食品成分無區別。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導致上述市場亂象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于標準的缺失。據《兒童零食市場調查白皮書》分析,目前我國兒童零食在品類方面, 多為糖果、餅干、膨化食品等大眾零食,與成人零食沒有明顯區別,產品定義較為模糊。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對嬰幼兒(0 到3 歲)食品監管的標準主要針對嬰幼兒配方奶粉、米粉和泥類輔食提出的,對于嬰幼兒零食及一些其他類食品并沒有涉及。
而對于3 歲以上兒童的食品, 也缺乏有針對性的標準,其主要依據還是《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等成人版法律法規。也就是說,所謂兒童專用食品,比如兒童醬油、兒童牛奶、兒童面條、兒童餅干等,其相關針對性標準,目前基本空白。
因為沒有“兒童食品”概念和相關食品標準,食品生產廠家在生產這些食品時,執行的多是成人標準。
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柳春紅曾表示,一些產品為了迎合兒童口味,可能加入更多食品添加劑,如色素、調味料等。事實上,目前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的制定是基于體重60 公斤的成年人而參考設定的,并沒有針對兒童的添加劑限量標準。若無法有效控制科學的食用劑量,對兒童健康發育會有不好影響。
填補國內標準空白
據介紹,該團標將兒童按照年齡分為兩個階段:3~6 歲(60個月以內) 為學齡前兒童;6~12歲為學齡兒童。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生長特征,確定不同的重點營養素需求。
同時, 還針對兒童健康飲食,參考《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指南》,提出少添加糖、鹽、油的規定,并要求規定鹽、蔗糖、脂肪的限值。
此外,考慮到兒童在食用產品時可能會受到物理性傷害,團標特別提出物理層面食用安全性的感官要求,如規定組織形態不能有明顯尖銳突出物、口感不崩牙等要求。
在包裝設計安全性上,除要求兒童零食包裝符合相關國家標準外,包裝結構設計還需充分考慮安全性,在兒童使用過程中不應對其產生傷害, 如割傷、誤食等風險。
“填補了國內標準空白。”中國副食流通協會會長何繼紅告訴記者,兒童零食團標的發布實施將對兒童零食市場的規范、認知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