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行業是指由原水、供水、節水、排水、污水處理及水資源回收利用等構成的市場產業鏈,是支持經濟和社會發展、保障居民生產生活的基礎性產業,我國日常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城市供水,從水務行業各上市公司水務相關主營構成來看,主要分水供應與污水處理兩大方面。該行業具有顯著的外部性,屬于市政公共服務行業,行業發展受政策驅動效應明顯。
我國用水總量在2013年達到前期峰值,之后開始出現用水總量增速趨緩甚至下降現象,主要是隨著國務院和各省區的一系列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政策出臺,省市縣全覆蓋的“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體系基本建立,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指標逐級分解到省市縣三級行政區,農業和工業用水效率逐步提升。
觀研天下發布《2019年中國水務行業分析報告-行業調查與投資前景預測》顯示,2018年全年總用水量6110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1%。其中,生活用水增長1.4%,工業用水增長0.6%,農業用水增長1.1%,生態補水增長3.8%。
2010-2017年,中國供水管道長度和供水總量逐年上升。2017年,中國供水管道長度達到79.7萬公里,同比增長5.28%;中國供水總量達到593.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26%。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廢水排放總量為699.7億噸,較2016年稍有下降,但仍維持在較高水平,污水處理工作刻不容緩,2018年隨著我國總用水量的增加,廢水排放總量將會有所上升。在2017年的所有廢水排放中,工業廢水排放量181.6億噸,占總排放量的26.0%;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517.8億噸,占總排放量的74.0%,城鎮生活污水占比逐年升高,已經成為污水的主要來源。
水務行業作為弱周期性行業,行業發展程度與經濟增長水平、人口數量及城市化進程等因素高度相關。同時,隨著近年來我國環保監管的趨嚴和生態治理的需求升級,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黑臭水體治理、海綿城市建設、農村等水環境治理類新興領域的需求正快速增長,上述市場發展潛力較大。整體來看,水務行業的市場容量正不斷擴大。
“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達24%。2017年,水務行業投資額達5276.78億元。隨著政策落地,預計到2023年,我國水務行業的年度投資額將突破8600億元。
水務行業投資規模不斷增長,令行業保持著高速發展態勢,市場穩步擴大。2010年,我國水務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僅為1003.0億元;到2018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473.3億元,同比增長5.04%。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包括城市水業在內的壟斷性行業的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因此國外水務巨頭紛紛涌入我國,隨著國家政資分離,國內水務企業紛紛改組,民營資本、上市公司紛紛加入水務市場。因此世界水務巨頭、大型水務專業投資公司(國有或民營)、非水務類的投資集團(國有或民營)、水務類上市公司、地方性的水務公司將逐漸成為主導我國水務市場的投資力量。
目前,水務行業已取得長足發展,但仍面臨不少問題,如經營效率較低,虧損情況不見好轉;水資源供應能力整體偏低,利用效率不高等。對此,加強水務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水務行業的必然趨勢。通過水務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加強水務行業信息資源整合和開發利用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統一、協調的信息化標準規范,開發推廣信息化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促進水務行業信息資源共享,實現水務行業的更好發展。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及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不斷融入傳統行業的各個環節,新興技術和智能工業的不斷融合,智慧水務發展如火如荼,2017年市場規模已達68.59億元,2024年預計達270億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