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為“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國際經驗借鑒與重慶實現路徑”的重慶市市長顧問團年會(以下簡稱顧問團年會)于9月27日至28日舉行,重慶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存榮在會上表示,將進一步從鐵路、航空、水運、公路等方面完善互聯互通的立體綜合交通系統。
另一方面,智慧物流近年來已成為物流發展的趨勢,在此次顧問團年會上也成為多位顧問團成員的共識。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王永東便認為,數字化轉型是重慶構筑面向未來的“人工智能+物流”新生態的第一步,而“人工智能+物流”則是傳統物流業數字化轉型的下一站。
完善互聯互通的立體綜合交通體系
自2017年4月1日重慶自由貿易實驗區正式掛牌開始,重慶便把打造內陸國際物流樞紐作為自貿試驗區建設的一大目標任務。而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接點的區位優勢,更是凸顯出重慶打造內陸國際物流樞紐的意義。
然而,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設施聯通是基礎,而這也是重慶近年來愈發感受到的“短板”。
吳存榮在顧問團年會上介紹,目前在鐵路方面,重慶已有營運里程達2371公里。2022年前,有望形成8條高鐵同步建設的格局。
今年7月,重慶鐵路投資集團正式成立,有利于解決鐵路建設中的融資難問題,將對重慶的鐵路尤其是高鐵建設的補短板工作起到促進作用。
在航空方面,重慶早已提出,到2020年,形成江北、萬州、黔江、巫山、武隆“一大四小”的機場格局。吳存榮透露,重慶還將規劃建設第二機場和貨運機場。
此外,重慶已建成高速公路3096公里,還有1000多公里正在加快建設;水運方面,重慶的通航里程已達4472公里,而重慶果園港不久前成功獲批首批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為重慶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提供了功能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多式聯運是打造內陸國際物流樞紐的關鍵,這也是重慶近年來在持續發力改善的方面。三井物產董事長飯島彰己在顧問團年會上建言,重慶可成立運營母公司,對鐵路、水路、卡車等各類運輸模式進行統一管理。
加快物流服務的數字化轉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加快物流智能化建設成為此次顧問團年會熱議的重點。事實上,早在2016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曾提出要打造智慧物流體系。如今,許多企業已部署智能化供應鏈物流體系,而5G應用的逐步落地,也給物流智能化的建設增添了緊迫感。
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認為,智慧物流帶給物流業最大的變革便是,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移動互聯技術,使小批量的、分散的運輸和物流服務,短時間圍繞樞紐進行快速集聚成為一種可能,進而為物流網絡賦能,提升物流服務的效率和價值。
在此次顧問團年會上,霍尼韋爾中國總裁余鋒還建議,重慶以智能物流、數據聯通、技術賦能為抓手,打造智慧口岸;奧特斯首席執行官及董事會主席葛思邁也建言,重慶應通過數字化及創新提升重慶物流服務,并認為數字化轉型將有助于確保重慶作為全球主要物流樞紐的地位,同時提高重慶物流網絡供應鏈的可視性、適應性、效率和自動化程度。
事實上,在去年年初,重慶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已入選全國首批骨干物流信息平臺試點企業;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也于今年9月11日在新加坡正式開通,將促進中新兩國在智慧物流等領域的合作。
每經記者:王琳 每經編輯:梁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