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個人消費貸款和信用卡業務快速發展,在激發居民消費潛力、擴大消費規模、促進消費升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出現了產品偏離消費屬性、用途管控弱化、多頭授信普遍等問題,尤其是資金違規進入股市、房市,影響了宏觀調控效果。
如何規范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當前,這一問題再度引起金融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經濟日報記者獲悉,接下來,個人消費貸款的資金流向將受到更加嚴格的把控。
記者獲悉,浙江銀保監局已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個人消費貸款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要求銀行機構加強對個人消費貸款用途管控,確保用途與合同約定一致,嚴禁貸款資金違規流入股市、樓市以及其它投資性領域。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資金流向管控”一直是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的一大難點。“信用卡業務大多采用‘受托支付’模式,即銀行把錢直接打到借款人需要付款的商家那里,資金流向清晰。”某國有大行個人金融業務部相關負責人說,相比之下,個人消費貸款業務則大多采用“自主支付”模式,即銀行將貸款資金直接打入借款人賬戶,再由借款人去支配這些資金。因此,資金究竟流向何處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目前,各家銀行都規定借款人獲取個人消費貸款的賬戶不得綁定證券投資賬戶。但是,如果借款人將貸款在自己不同的賬戶中周轉幾次,最終進入股票市場,銀行往往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上述負責人說。
針對以上問題,《通知》重申了個人消費貸款用途的“四大禁止性領域”。一是嚴禁用于支付購房首付款或償還首付款借貸資金;二是嚴禁流入股市、債市、金市、期市等交易市場;三是嚴禁用于購買銀行理財、信托計劃以及其它各類資產管理產品;四是嚴禁用于民間借貸、P2P網絡借貸以及其它禁止性領域等。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規范業務經營,《通知》還重申了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的“六大合規底線”。一是不得發放無指定用途個人消費類貸款;二是不得以未解除抵押的房產抵押發放個人消費貸款;三是不得對無償還能力的客戶發放消費貸款;四是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外包;五是不得與無放貸業務資質的機構共同出資放貸或為其提供資金放貸;六是不得接受無擔保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增信及變相增信。
此外,真對信用卡業務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預借現金”“大額分期”業務,《通知》也要求強化資金用途管控,具體規定有三:一是嚴格遵循消費定位,除服務“三農”的信用卡外,不得辦理用于非消費領域的信用卡;二是嚴格預借現金業務管理,預借現金額度原則上不得超過非預借現金業務授信額度;三是嚴格專項分期用途管控和交易監測,規范與中介機構合作行為,切實防止套現行為。
記者 郭子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