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樞紐白洋港疏港鐵路項目28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是國內首創的將鐵路引上碼頭平臺,實現鐵水聯運無縫連接的示范工程項目,總投資2.6億元。
三峽大壩建成后改變了長江上游600多公里的航道條件,促進了長江上游水運發展。2018年三峽樞紐過貨量達到1.44億噸,遠超設計通過能力。為解決長期以來制約長江航運發展的三峽船閘“腸梗阻”問題,提高物流運輸效率,宜昌市以三峽大壩為節點,以壩上茅坪港、壩下白洋港為核心樞紐,通過構建便利疏港運輸,實現高效聯運,以減輕三峽船閘過閘壓力。
“江、海、鐵”多式聯運集裝箱抵達白洋港。宜昌建投集團供圖
三峽樞紐白洋港疏港鐵路項目是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子項目之一,也是《國家推動長江干線港口鐵水聯運設施聯通行動計劃》項目和國家發改委督辦的長江經濟帶重點建設項目。線路全長2.11千米,到發運量8萬TEU/年,建設工期18個月。
中鐵武漢勘察設計研究院院長肖宇松介紹,三峽樞紐白洋港疏港鐵路是國內第一條引入碼頭平臺的集裝箱新型鐵路,采用車船直取連續作業模式。項目研發的智能軌道牽引車可實現車輛與岸橋的精準駁接、自動協同;項目研發的鐵水聯運信息集成系統,助推鐵路和港口信息互通共享,統一指揮調度鐵水聯運全流程作業。
繁忙的白洋港。宜昌建投集團供圖
肖宇松表示,該項目以港口為結合點,將鐵、水、公三種運輸方式“串珠成線”,真正實現了打通硬件與軟件上的“最后一公里”,同時,項目棧橋加固技術成功實施后可為今后國內鐵路專用線直接上碼頭平臺提供示范工程案例。
宜昌建投集團所屬交投公司副總經理陳圣偉說,以前碼頭平臺和鐵路處于分離狀態,需要通過公路二次轉運方可實現鐵水聯運,疏港鐵路建成后,貨物將直接在碼頭裝箱,通過鐵路運至目的地,運輸效率可提升50%。(完)
(記者 郭曉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