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中關村是一個不起眼的京西小村莊,歷經改革開放歲月的成長和發展,中關村已經成為全國科技體制改革的領頭羊,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出發地。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國家對科教資源進行戰略部署,中關村逐步成為科教創新資源密集區,周圍擁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等一大批著名高等學府和國家級科研機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老一輩科技工作者以中關村為起點,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在中關村這片沃土上,由科技人員和高校院所創辦的四通、信通、聯想、京海等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誕生。
見證中關村成長的四通集團原總裁朱希鐸感慨地說,改革開放開始時,政策和體制機制都不完善,當時成立公司卻沒有公司法,四通注冊成為了鄉鎮企業。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四通率先提出民營企業的概念,提議民營企業實施“四自”原則,即自由組合、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在當時能提出民營企業可以自負盈虧,也是一個大膽的創新。”朱希鐸說。
到了1987年底,在中關村地區像四通這樣的科技企業已經擁有148家,被稱為“電子一條街”。之后中關村又經歷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發展階段,現在成為全球著名的高科技園區。
中關村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始終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擺在首要位置,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點突破,創新成果實現全球引領。
百度推出全球第四個、國內首個深度學習開源平臺;商湯科技已建立全球頂級、中國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超算中心,成為亞洲最大的AI研發基地;靈汐科技自主研發國內第一臺類腦計算機及相關軟件;云之聲發布全球首款面向物聯網的AI芯片雨燕……
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令中關村高精尖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關村技術收入首次突破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達到10629.4億元;2019年1月至5月,中關村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2.2萬億元,同比增長12.9%。
中關村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一批新生代科技企業快速崛起,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設計、5G移動通信、石墨烯材料制備、液態金屬增材制造、柔性AMOLED顯示、藥物與醫療器械等領域,很多技術創新與全球同步。
利亞德集團是一家國內領先的LED應用產品供應商,研發的LED顯示產品在全球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目前在美國和法國擁有生產制造中心,在北美、歐洲和亞洲等地擁有銷售機構。
利亞德集團董事長李軍介紹,在科技創新的大背景下,利亞德創新商業模式,推出許多原創產品。2013年公司總收入僅為7.7億元,2018年達到了77億元,收入5年增長到10倍。“科技創新是企業高速增長、收入快速增長的法寶。”
華輝安健公司以重大肝病領域藥物為研發核心。華輝安健首席執行官黃嵩介紹,公司全新開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乙肝治療藥物全人源單抗HH-003,已于2019年1月3日進入臨床試驗,后續還將在中國、美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展二、三期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多中心臨床試驗。
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使中關村聚集了300多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或研發中心,境外上市公司100余家,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或分支機構千余家。目前,中關村留學歸國人才3萬多人,外籍專家近萬名。
中關村企業自主研發的人臉識別系統吸引觀眾拍照?!≈行律缬浾哔Z天勇 攝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翁啟文介紹說,為助力科技企業快速成長,中關村打造硬科技孵化平臺,為創業項目和企業提供技術研發、概念驗證、投融資、創業輔導、資源對接等服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中關村營造的創新創業生態,吸引高科技企業入駐,平均每天有90多家科技企業在中關村誕生。
目前,中關村的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高技術產業總收入超過4萬億元,占總收入比重的七成以上。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超過2萬億元,大數據、信息安全市場占有率位居國內第一,集成電路設計收入約占全國三分之一。
“科技創新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和人民生活福祉。”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說。
中關村制定了未來三大目標:將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到2022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中心,到2050年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完)(記者 于立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