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消息,8月3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東方文化與城市發展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騰訊社會研究中心承辦的“數字文化產業邁入新時代——數字文化課題成果發布會”在京舉辦,會上發布了《中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我國文化產業在2004年到2017年的增速兩倍于GDP增速,2017年,數字文化產業增加值約為1.03-1.19萬億元,總產值約為2.85-3.26萬億元。該課題下的另一成果《國際數字創意產業前沿趨勢研究報告》也同期發布。
開創性研究成果的背后:產學研協同創新
發布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盧中原致辭說,數字文化產業想要發展,最重要的是順應三大規律。“第一,要遵循文化創作的個性化、非標準化、不拘常規、不可復制、不可預測的規律。第二,遵從數字產業特有的技術規律和產品生命周期,使高風險產品能夠取得成功和回報;第三,遵從市場規律,銜接供求。希望我們的數字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攜手為市場提供有效供給,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政法學部主任李培林說:“把握數字文化產業趨勢,推動新文創大力發展。從實際發展進程來看,互聯網科技給人類經濟社會文化帶來的深刻影響,遠超出學者的預言和人們當初的想象。這兩個報告是政府、學界、產業界協同合作的一個很好的成果,為我們揭示了互聯網科技給文化產業帶來了怎樣的令人驚奇的變化,它將推動新文創的快速發展,為大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文化創意產品。”因此,他認為政府、學界、產業界的通力合作至關重要。
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副司長李磊致辭表示:“新時代數字文化產業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要堅持正確政治導向和價值導向,堅持創新驅動,深化融合發展。希望報告的發布,為各行各業支持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參考和借鑒,也為廣大數字文化企業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的啟發和選擇。”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立勝說,此次發布的《國際數字創意產業前沿趨勢研究》是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繼《文化藍皮書》系列之后推出的又一項里程碑式的成果,是“跨部門、跨學科、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一次成功的實踐”,“這兩份報告是我國第一次全面展示國際數字創意產業的發展動態和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的成果,可以說它在我國數字創意和數字文化領域中是一次具有創新性意義的文化事件。”
“5G將引發一場生活方式的革命,整個數字文化產業也會因此發生顛覆式的改變。”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說,“如何讓科技的進步為我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騰訊給出的答案是新文創。這一戰略的核心,就是推動產品商業價值與文化價值的良性循環,打造更多擁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數字時代,科技與文化是驅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雙輪,它們齊頭并進,在一個方向盤的指引下,服務于人類的福祉。”
我國數字文化產業處于爆發式增長前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東方文化與城市發展研究所所長楊曉東向與會者介紹了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他說,因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傳統的產值和增加值核算辦法不能再充分地反映包括數字文化產業在內的數字技術進步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存在可能的“漏統現象”。
為解決這一難題,課題組經研究后認為,重點關注兩點:第一,擴展核算范圍以反映不斷增大的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直接交易;第二,界定免費服務背后的廣告活動收入和海量數據權力及價值之間的關系,以使得行業增加值的核算能夠反映生產活動實質。
課題組在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和相關機構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間接估算和直接估算相結合的方式,初步估算出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的規模——2017年,數字文化產業增加值約為1.03-1.19萬億元,總產值約為2.85-3.26萬億元。
“估算總產值可以更為全面地理解行業及其內部的規模結構、就業結構。”楊曉東說,“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總量已趨高位,即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我國已成為文化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
與此同時,現有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向中局:在5G未大規模商用、原有數字內容產業監管趨緊、互聯網普及率即將觸頂、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大幅放緩等大背景下,存量市場競爭已成為主流。
楊曉東說,目前,我國數字文化產業正處于新一輪爆發性增長的前夜,呈現三大特點:
一是處于由新技術而產生的新一輪爆發性增長的前夜。以5G為基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以及區塊鏈技術都可能影響數字文化產業發展;
二是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進。隨著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的融通,文化產業尤其是數字文化產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帶動能力作用將得到充分發揮;
三是從國內市場競爭邁向全球市場競爭。
楊曉東說,“只要應對得當,我國數字文化產業可能會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不僅能夠顯著地提升我國文化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也會對我國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生積極重要的影響。”
數字創意產業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火車頭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向與會者介紹了國際數字創意產業的前沿趨勢。
他首先分析了國際數字創意產業前沿趨勢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他指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數字化顛覆的時代,全球范圍內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正在融合形成以網絡為依托,以數據為關鍵資產,以高度智能化為發展方向,帶動經濟社會文化整體發展的新興數字創意產業。各國政府紛紛出臺戰略,開啟數字化轉型之路。數字技術影響的未來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在充分占有信息基礎上的做出科學預測,管理和“馴服”未來的不確定性已經成為政府和企業的首要任務。
然后,他按照教科文組織編制的《2009聯合國文化統計框架》中的行業分類體系,與在場觀眾分享了文化和自然遺產、表演和慶祝活動、交互媒體、設計和創意服務、旅游、體育、以及教育等7個領域的前沿動態和案例,并于最后對國際數字創意產業的綜合趨勢進行了歸納。張曉明表示,研究顯示,新興技術正形成數字創意新的基礎架構。一方面,新技術將從消費向生產滲透,帶來全要素效率升級,提升消費體驗和資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文化創意領域的結合,催生了O2O、分享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持續涌現。
此外,國際創意產業還呈現出數字創意產業與信息技術產業同步向智能化發展、以人為中心的“場景化設計”帶動“集成式創新”、從產品技術創新轉向“數據驅動”的管理創新、創意型人力資本是數字創意產業最核心競爭力等重大趨勢。
圓桌對話:文旅融合趨勢下,如何加速數字文化產業發展
在報告發布環節結束后,現場6位嘉賓展開了圓桌對話。文化旅游產業是數字化轉型最早、程度最深的垂直領域之一。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以后,政策層面和市場層面對文化旅游的數字化融合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同時,伴隨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興起,文旅融合真正成為數字文化產業向產業互聯網延伸的重要起點。
一個典型案例是云南省和騰訊合作的“一部手機游云南”,一個APP和小程序提供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的全方位全景式服務。同時也讓一鍵投訴、安全指導、數據保護、智能管理等成為可能。游云南APP上線不到八個月就連接了2400多個政府部門,建立了2.5萬多家商戶誠信檔案,服務超過2000萬人次。
但文旅融合趨勢之外,數字文化產業與產業互聯網還有廣闊的融合前景。與會專家就跨界融合帶來的新場景、新業態以及新挑戰展開了深入廣泛的討論。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認為,數字技術正在與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相融合,催生出一系列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包括數字文化產業在內的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穩定經濟增長、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新經濟的迅速發展也給政府統計帶來嚴峻挑戰。我們正在探討新經濟統計問題,目的在于為政府統計制度方法改革和發展提供建議,使政府統計能夠客全面準確地反映新經濟的發展變化情況。
談到科技與文化的關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帶來的一切就是文明和文化的這種成果,二者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同時需要通過創意,尤其是內容的豐富化、內容的創意來找到平衡點。“比如故宮的數字創意,它就把傳統文化和科技進步正好融合起來,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案例。”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創新工程首席專家、教授高宏存認為,對數字創意產業來講,目前國家政策對這個行業定位、政策取向上整體是支持的。將其定位于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經濟服務業轉型的重要類型。要形成一種新的產業管理模式等,還需要未來一段時間大家都做出努力,既需要政府部門,也需要業界,尤其是騰訊等這樣龍頭企業發揮更大的作用。
騰訊游戲副總裁、騰訊電競業務負責人侯淼分享了電競是如何從一個市場推廣發展成一個新業態的過程。從逐漸形成獨立的從業人員、行業生態、獨立的商業價值到成為一種新型社交平臺。最近上海市又出臺了電競運動員和裁判員的注冊與認證標準,標志著電競成為一種新的數字文化表現形式。“我們在這個摸索過程中感到,文化本身是沒有嚴苛邊界的,因為每個時代可能都會結合那個時代新的技術趨勢和新誕生的元素去進行創作,才能產生這么多各個時代內涵豐富的文化。”侯淼說。
光明日報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玲認為,通過創意設計、互聯網生態服務,很多產業能夠感受到文化的賦能。文化是魂,技術是體,是幫助文化實現的工具或途徑,只有這樣才能讓技術真正賦能文化產業。大企業、小企業作用不同,大企業大而深,能夠在平臺上凝聚更多資源、形成更多產業模式、盈利方式;小企業小而精、小而美,需要把自己的專業做好。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形成數字文化產業共生共榮的新生態。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國內智庫主任、報告執行負責人黃斌對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表示,數字文化產業的增量體現在兩個地方,第一個增量是在海外市場,通過“一帶一路”向外輻射;第二,成為其他產業數字化成長的助手。目前已經有不少通過用戶數據幫助相關領域企業作出更好產品的探索,接下來萬物互聯以后,生產環節的數據可以反饋給前端的創意設計領域,從而幫助企業設計和生產出更好的產品,這將是文化產業未來最大的增量市場之一:從消費性服務業邁進生產性服務業領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