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耗資近百億美元打造的北斗導航系統正推動著我國導航產業相關技術實現整體突破。今年4月底至今不到一個月內,我國連續發射第44顆和第45顆北斗導航衛星,北斗導航系統高密度組網序幕拉開。
北斗導航系統是中國工業的核心組成部分。自2018年年底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建設完成以來,該導航系統已經開始提供全球服務,是中國技術出口的典范。目前,國產北斗產品輸出80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了50多個國家、30多億人口。預計到2020年,北斗三號組網完成后可以實現全球覆蓋。到2035年,我國將建成以北斗為核心的綜合授時定位體系。根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預測,到2020年,北斗導航將產生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收入。
研發總投入超過5000萬元
北斗三號系統的加速建設,也在推動相關配套產業的快速發展。日前,北斗導航“國家隊”合眾思壯發布了針對北斗三號系統研發的天琴二代基帶芯片,以及基于天琴二代基帶芯片和天鷹射頻芯片的高精度板卡。天琴二代是全球首款全面支持北斗三號的高精度基帶芯片,是北斗三號導航系統產業化應用的關鍵設備。
合眾思壯研發副總裁吳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北斗三號系統和相關配套產業展示了中國核心技術持續創新的成果,代表了中國的新速度,也將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吳林介紹稱,基帶處理的高精度定位芯片主要用于北斗GNSS高精度信號的捕獲、跟蹤、信號解調以及原始尾距定位測量。這就好比手機芯片對于移動信號接收處理一樣,它是接收機的底層和核心,其他APP應用都是構建在這個信號處理的基礎之上。
三年前合眾思壯發布的天琴一代芯片,是國內首個集成北斗GN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導航定位和星基廣域高精度增強服務的基帶芯片,實現了可編程的靈活的相關器設計技術,不但填補了我國在星基增強產品領域的一項技術空白,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體積和功耗,使中國精度新基增強服務在行業應用上得以落地。
據介紹,天琴二代的研發工程師團隊達100余人,總共研發投入超過5000萬元。吳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天琴二代芯片建立在一代的基礎上開發,實現了關鍵技術的突破,采用寬帶接收機處理技術,支持31個頻點,對北斗三號信號體制全面支持。同時,天琴二代采用新的芯片技術的接收機將更加簡潔,元器件數量少,但功能更強,功耗更低。
“對于天琴二代的芯片來說,我們可以支持全球所有的運營商所提供的所有的網絡模式。這就好比移動通信里面從過去2G、3G到現在的4G、5G,帶寬越寬,處理信號的能力越強,定位就越精準。”吳林說道。
根據合眾思壯2018年集團年報,北斗高精度業務收入和毛利率持續增長,2018年實現北斗高精度7.4億營業收入、毛利率高達47%。“這與我們在核心技術上的突破是分不開的。”吳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手機汽車行業最先應用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最新發布的《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2019)》顯示,2018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包括國產北斗芯片、模塊等關鍵技術進一步取得全面突破,性能指標與國際同類產品相當,并已形成一定價格優勢。
另據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衛星導航專利申請累計總量已突破6萬件,位于全球首位。2018年度專利公開量達到12684件,再次突破新高。
北斗導航核心芯片技術的創新與突破也推動著產業應用的快速增長。未來北斗導航系統將不僅在自動駕駛中發揮作用,同時也將削減智能手機和車載導航對美國GPS的依賴。
以智能手機行業為例,2018年國內銷售的智能手機中超過60%支持北斗,這令高通、三星等海外芯片公司都無法忽視開發兼容北斗導航系統的產品;在車載導航領域,北斗開始大規模進入乘用車輛前裝市場,目前已經累計有超過200萬輛車擁有“北斗芯”,這將對進口車與合資車廠產生影響,它們需要對設計做出變更。
美國導航軟件公司Telenav亞太戰略總監Vincent Rumeau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美國的GPS之后,中國、俄羅斯和歐洲都各自在部署自己的導航系統,其中中國的北斗和歐洲的伽利略(Galileo)的精度最高,因為他們使用了最新的技術。自2015年,中國汽車行業就已經開始考慮支持北斗自動導航系統,但北斗導航尚未完全投入運營,仍然存在監管的風險。”
除了智能手機和汽車,對于高精定位的需求,還有無人機、風能發電機等大量智能終端。在航空領域,商飛已經在去年開始使用北斗導航,空客和波音未來也有望跟進。在其他行業市場方面,交通運輸和海洋漁業的北斗應用已全面深入,并在市政電力、綜合安防、精準農業等領域擴大規模化應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