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終于靴子落地了,這個消息對于車企來講,可謂是喜憂參半!
新能源汽車補貼再降50%,情理之中之事
喜的是新能源車還有補貼,憂的是取消了地方補貼,國家補貼幅度在2018基礎上均下降了50%左右,并且由過去補貼新能源汽車到現在轉向了補貼充電樁方面,這意味著政策導向的改變,這些措施不僅要引導新能源車落地,關鍵還要新能源汽車能夠跑起來,能夠產生效益。
眾所周知,一直以來許多人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頗有微詞,在財政補貼落地的過程中,在政策的執行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的車企出發點不端正,一度出現了騙補事件,也為某些缺乏競爭力的車企續命,這都是有目共睹的。
3月23日,網上流傳了一段視頻,浙江杭州錢塘江邊驚現三個共享新能源汽車的停車場,預計約有5000輛的共享汽車,場面十分壯觀。當地的村民稱,該空地由一家汽車公司于去年7月份租用,一年停車費3-5萬元左右,車子平時也無人管理。說好了一年以后來取,但是一年以后依然沒什么動靜。
拋去其它的因素,這種現象很有可能是一種變相的操作,只不過我們并不能判斷操作的對象,究竟是共享汽車投資方,還是手中掌握補貼資金的地方政府?
總之這并不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因為有補貼就有盤算。在某些車企盤算的過程中,政府的補貼對其究竟能起多大作用?這已經引起大家的關注。
那么我們看一下具體的政策的調整:1,新能源乘用車補貼標準從去年的5檔補貼變為2檔補貼,續航不足250公里取消補貼;250-400公里之間補貼1.8萬元,比去年補貼下滑47.06%;續航大于400公里補貼2.5萬元,比去年補貼下滑50%;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續航大于50km的有1萬元補貼,比去年減少1.2萬,下滑55%。
2,過渡期后,地方政府不再對新能源汽車給予補貼,轉為支持充電樁(站)和氫能源加氣站。
3,從2019年開始,對有運營里程要求的車輛,完成銷售上牌后即預撥一部分資金,滿足里程要求后可按程序申請清算。但政策頒布后,從注冊登記日起2年內運行不滿足2萬公里的不予補助,并在清算時扣回預撥資金。
4,優化技術指標,堅持“扶優扶強”,穩步提高電池系統能量密度及能耗系數補貼門檻。
5,強化質量監管,確保車輛安全。對由于產品質量引發重大安全事故,或經有關部門認定存在重大質量缺陷的車型,暫停或取消推薦車型目錄,并相應暫緩或取消財政補貼。
新能源汽車補貼下坡,影響幾何?
總而言之, 2019年新能源車補貼新政的特征是:補貼大幅度退坡,補貼區間收縮,取消地補、節能技術要求進一步提升,強監管。所以業內很多人士說,新能源汽車的“溫室時代”已經過去了。
然而,屋漏偏遭連夜雨,在特斯拉落地上海的關口,在特斯拉全球漲價唯獨中國降價的市場銷售窗口,管理層對于新能源車的補貼做出如此大幅度的調整,對許多車企來講是一個艱難的挑戰。
短期來看是利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將大幅承壓,如果它們選擇自行消化補貼下降的金額,那么將形成巨大的成本壓力;如果將這部分價格轉嫁給消費者,又勢必影響到新能源車的銷量;但長期來看,政策的沖擊,最終市場會通過各種方式消化掉,也是新能源汽車出清的方式。因為有挑戰。
所以才會有“水落石出”的過程,才能讓真正具有技術導向的新能源車企發揮自身的優勢,使真正需要補貼的企業得到及時的財政支持,真正發揮支持新能源車研發和促進消費的作用,使“好鋼”能夠用在“刀刃”上,從而讓那些投機的車企、靠財政補貼續命的車企退出市場,進而推動新能源車在我國實現穩健的發展,這從長期來講,毫無疑問是一件好事。
數據表明:新能源車在中國的應用市場前景非常廣闊,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3.11萬輛,而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達到125萬輛,三年時間銷量增長了4倍,增長速度可謂非常驚人。所以,我們相信未來新能源車市場的空間依然巨大,短期的利空不會妨礙的新能源車整個行業長期的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