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舊很激動。”雖忙于即將開幕的上海時裝周的品牌秀,但提及參與“故宮吉服”的設計,疲憊的Awaylee品牌主理人李薇還是很興奮。
就在故宮“上元之夜”燈光秀遭遇爭議后,“故宮又賣衣服”的消息在本月初開始刷屏。
賣衣服,對故宮而言不是第一次了。這次活動是ICY全球設計師平臺與北京故宮宮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發起的“吉服回潮”傳統服飾文化復興行動,意在于傳統東方美學與現代潮流設計的碰撞中,將“吉服”這一誕生近600年但鮮為人知的傳統文化,重新帶回大眾視野。
通過激烈競爭,李薇成為5位與故宮合作的設計師之一。
故宮似乎賣什么都能火。“(故宮)11900種文創產品,已經涉及人們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都有。”3月23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
但相較于故宮口紅、故宮燈光秀等社會性焦點產品,故宮的此次跨界只是在專業領域引起一陣轟動,究其原因,中國時尚集團副總裁張趙原認為,除了網友對故宮話題略感疲勞外,也與中國元素越來越受到時尚界的關注有關系,“故宮吉服”的話題度略顯弱了點。
包括巴黎時裝周秀場以及各個國際大牌的新品設計上,都能捕捉到中國元素——比如,在2017年的巴黎時裝周上,蓋婭傳說以水墨暈染的青花瓷作為設計靈感,打造了一系列中國風服飾;2018年,紐約時裝周上李寧品牌中國風的爆紅,幾乎成為了“話題王者”;今年巴黎時裝周上,“中國高定第一人”郭培的中國風設計也是驚艷了世界。
隨著“國潮”即國內本土潮流品牌的興起,中國風愈加受到市場追捧。但張趙原表示,國際大牌設計師對于根植于中國文化土壤的“中國風”的理解還略顯膚淺,而中國本土設計師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將傳統文化元素嫻熟地運用于設計的思維方式。
故宮吉服也能穿出門
“吉服”最初形成于明代,到清代正式成為冠服制度中的一個專門分類,廣泛用于各種吉慶場合,是古人求取喜慶、吉利時穿著的專屬服飾。
“若只是把故宮元素與時尚產品做一個簡單結合是不夠的。”李薇認為,二者融合需要創新。
事實上,一些品牌在與故宮元素合作開發初期,采用的方式就是直接將故宮的元素粘貼到產品上的模式,這種沒有挖掘故宮建筑與藏品底蘊、沒有創新的產品,就是一個紀念品。
而故宮所承載的文化元素眾多,哪一種融合更能體現“吉服”寓意又能讓年輕人喜歡?設計之初,李薇也無從下手。
作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故宮集納了中國古代宮廷建筑的所有精華,每一扇窗戶在四季的不同光線下都是獨特的語境,更不用說故宮的百萬件藏品,都能找到經典與時尚的契合之處。
“壓力很大的。”喜歡對未知領域探索的李薇還是接受了挑戰,最終她們從上萬種元素中反復篩選,確定從“宮廷繪畫”與“故宮建筑”入手進行設計。
這兩大元素在近些年的知名品牌設計中都有所體現。但不同于奢侈品牌,作為生活方式的一種重要類別,“故宮吉服”需要去跟整個服飾行業在市場上競爭,從價位、審美再到文化底蘊方面,都需要有差異化的策略。
李薇選擇了少女風——“花筑盛世”系列,寓意覓得桃花良緣。設計靈感來自于意大利傳教士、宮廷畫師郎世寧的《郎世寧花鳥圖冊》。
“五位(故宮吉服)設計師的時尚街頭感都不錯,說句白話,就是這些衣服都適合穿出門,而且綁帶群衫、立體剪裁結構、高腰抽繩這些手段的運用,使得這些衣服實用性很強,穿著逛街,雖獨特但不輕佻與怪異。”張趙原認為。
“中國風”不是中國元素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在ICY平臺上,“故宮吉服”網絡銷售價格并不高,在300元到1000元不等。“因為3月份才上線,顧客能否接受,需要再過段時間才能定論。”李薇說。
“與西方設計師的隨意性不同,中國的設計師更能體現中國風以及中國服飾的意境,但這種純粹的表達很難得到時尚界的認可,甚至有些設計更像是為了‘博眼球’。比如,這些年成為爭議話題的龍袍、仙鶴、東北風的明星紅毯秀。”張趙原對此倒是理解——畢竟,目前中國的服裝、時尚產業與歐美差距不小,即便有中國設計師已站上了國際舞臺,但還做不了絕對的主角。
“中國風”原創設計,還得東方的哲學與美學觀念去支撐,從這一點上看,日本服裝設計的崛起值得中國服裝時尚界學習。有分析認為,日系服裝成功的原因,除了日本經濟地位的提升外,日本政府對工業設計行業的扶持是服裝設計在短時間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從國民經濟發展、傳統文化回歸的大環境看,“中國風”目前處于上升時期,但要真正崛起,可能還要幾十年的時間。
隨著故宮等傳統文化符號引領大眾審美,原創設計也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李薇認為,這將是一個探索未知的過程,需要潛心領悟、“融”陳出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