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20日在廣州市政府定期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去年,廣州率先在全國探索制訂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經費使用“負面清單”,放寬科技經費使用門檻,賦予科技項目負責人更大支配決策權。
廣州釋放出一系列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信號,以“解渴”創新之需。“去年選取了35個單位開展科技創新發展專項項目全過程管理簡政放權改革試點,簡化審批流程,提高項目管理水平和經費使用績效。”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詹德村在會上介紹,除了率先探索制訂了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經費使用“負面清單”外,廣州還轉變財政科技經費投入方式,以政府直接投入為主轉變為前資助、后補助、科技金融等多元化支持方式。并將中國創新創業大賽與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專題深度融合,采用“以賽代評”的市場化評選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破除機制“藩籬”,創新活力顯現。2018年,廣州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1萬家,穩居全國第三;科技創新企業超20萬家。4億元規模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撬動銀行貸款突破10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17年的357億元翻番至2018年的719億元,實現重大突破。在穗高校、科研機構成果轉移轉化試點正式啟動,現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等參與試點,在廣州天河區“五山—石牌”高教區打造“廣州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更加亮眼的是,繼再生醫學與健康省實驗室、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新一代通信與網絡創新研究院建設之后,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設施等重大創新平臺也正加速布局中。
詹德村透露,未來3—5年,廣州將重點遴選10—20個國際領先的技術創新平臺,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領性關鍵核心技術。爭取到2020年將引導基金放大至200億元以上,帶動超1000億元社會資本,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風投創投中心。(記者葉青通訊員李曉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