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4日披露,該校地理科學學院科研人員聯合荷蘭、英國、德國科學家,歷時6年,在水文降雨徑流模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原創性地提出了新的地形驅動水文模型。
據校方介紹,新模型可廣泛應用于防災減災、水資源管理和調度、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修復等。由于無需參數率定,新模型可以應用于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無資料地區。這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都有重要支撐作用。
據悉,相關論文在水文學頂級期刊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HESS)發表。
據了解,降雨徑流過程是陸地水循環最核心的研究內容。徑流模擬和準確預報不僅對防洪、抗旱、水利發電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具有重要意義,更直接關系到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但是,降雨徑流的流域面積十分廣大,且具有時間、空間的強異質性,分布不均勻又極其復雜;同時,水文過程還受諸多因素影響,準確預報難度大大增加。
既往眾多傳統模型因不同程度依賴實測的徑流數據進行模型參數的率定,限制了模型在廣大無資料地區的應用。幾十年間,水文模型領域一直鮮有突破性進展。
包括多國科學家在內的國際科研團隊跳出以往相關研究慣用的牛頓物理學視角,原創性地從生態水文視角,提出了新的地形驅動水文模型,建立了相關非線性關系。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華東師大地理科學學院研究員高紅凱告訴記者,與經典的流域水文模型相比,新模型在模擬效果上比傳統模型有明顯改進。據知,在英國、美國的300多個具有不同氣候、植被、土壤、地形的流域,該模型通過多源異構數據進行了嚴格驗證。(完)(記者 陳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