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臺灣地區的民眾愛上網,近幾年,更是瘋狂愛上了刷手機,因此還摘取了“全球移動流量之王”的桂冠。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9月,中國臺灣地區的4G用戶每人每月手機流量已經超過14GB,為世界第一。到2017年底時,中國臺灣4G用戶每人每月手機流量達到17.75GB。相比較而言,越來越愛刷手機的中國大陸用戶沒有像中國臺灣用戶那般依賴手機。
但是,中國臺灣在“流量之王”盛名的背后,卻充滿著隱憂: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相對落后,不限流量套餐讓中國臺灣的運營商們空了荷包,缺乏足夠的5G建設資金,在新一輪通信業發展中處于不利位置。
臺灣用戶愛用手機追劇
臺灣人愛追劇,愛玩在線游戲,愛聽在線音樂,在與數十位臺灣友人交流過后,《IT時報》記者逐漸了解,臺灣用戶人均移動流量如此驚人,到底是在手機上刷什么。
根據“臺灣資策會”數字服務創新研究院2017年的調查,在每天刷手機超過3小時的重度用戶中,89%的用戶會在手機上追劇,69%的用戶把手機作為使用社交應用的主要工具,68%的用戶愛在手機上玩游戲,62%的用戶會用手機在線聽音樂。值得一提的是,近10%的網友追劇時間達2到3小時。
“從《甄嬛傳》到《延禧攻略》,臺灣人瘋狂地迷戀大陸的古裝劇,YouTube是臺灣人用得最多的視頻網站,2016年隨著愛奇藝、Netflix等視頻網站來到臺灣,片源一下子多了,大家就追得更兇了。”一位臺灣媒體人對《IT時報》記者說道,“加上臺灣音樂幾乎都有版權,所以大家習慣在線聽音樂。”
眾所周知,臺灣用戶愛上網。社交媒體調查機構We Are Social與Hootsuite在《2018年全球數字報告》中稱,臺灣網民達2082萬人,占人口總數的88%,平均每天上網時間達7小時49分鐘。對比之下,大陸用戶人均上網時間在2018年超過3小時。
固網寬帶發展被嚴重擠壓
在中國臺灣地區,移動寬帶和固定寬帶發展處于失衡的狀態,固網寬帶處于落后位置。
為了蠶食“中華電信”“亞太電信”等固移融合運營商的固網寬帶市場份額,這些年來,臺灣移動運營商還采取了更為激進的方法,一方面加大力度推動手機流量不限量套餐的推廣,另一方面,“臺灣大哥大”“遠傳”等純移動運營商推出了4G WiFi家庭上網方案,向不限量套餐用戶贈送WiFi共享設備。這樣,用戶就可以將手機流量分享給家中的電腦、電視機等設備使用。
在這種情形下,不少用戶都拆除了家中的固定寬帶,成為純移動上網用戶。這讓中國臺灣地區的固定寬帶業務發展處于不利境地。
“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臺灣地區寬帶服務營收只占電信行業總營收的23.44%,而移動通信服務營收是寬帶營收的2.5倍。
再看臺灣地區最大的移動及固網寬帶運營商“中華電信”,2018年第二季度,其固定網絡收入較2017年同期減少3.2%。綜觀兩組數據,手機流量不限量套餐占據主流之后,固網寬帶的市場空間不斷被擠壓。
價格戰失控讓運營商荷包更癟
中國臺灣地區的用戶之所以每月使用的手機流量如此之高,最關鍵的原因在于移動不限流量套餐,在臺灣,不限量套餐被稱為“上網吃到飽”。
臺灣在3G時代就已推出“上網吃到飽”,這種模式在4G時代被“發揚光大”,早在2017年,臺灣4G用戶中就有七到八成使用“上網吃到飽”。
在4G推出的第一年,“中華電信”“臺灣大哥大”和“遠傳”的“上網吃到飽”資費還維持在每月1300元新臺幣左右(相當于人民幣285元)。但為了爭奪用戶,這些運營商陷入了價格戰,“上網吃到飽”資費一路降低。到了2018年5月,臺灣電信業發生了“499吃到飽之亂”,起因是“中華電信”推出499元新臺幣(相當于人民幣110元)的上網吃到飽套餐,限定在7天內辦理。一時之間,其他運營商都推出了499元套餐的限時促銷,挑戰了吃到飽套餐的價格底線。
失控的價格戰,讓臺灣電信運營商處境日益艱難,甚至連4G網絡投資成本都無法收回。為了建設4G網絡,“中華電信”“臺灣大哥大”“遠傳”“亞太電信”與“臺灣之星”投資了3780多億元新臺幣,臺灣大哥大指出,運營商在4G時代投入的成本尚未收回。
與此同時,“增量不增收”的矛盾日益突出,移動流量在持續上升,但移動通信市場收入卻在持續減少。2017年,臺灣地區4G用戶每人每月手機流量是17.75GB,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一年臺灣地區移動通信總營收減少了5%。
臺灣地區的運營商自我調侃是在擺地攤,與臺灣地區移動流量不斷攀升的趨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移動用戶規模和4G用戶ARPU值在持續下滑。臺灣地區的移動用戶規模已經連續三年負增長,因為市場已經處于超飽和的狀態,移動用戶普及率早在2017年就達到120%。ARPU值持續下滑,因為運營商在每位用戶身上賺的錢越來越少。
“臺灣之星”總經理賴弦表示,若不考慮補貼,以電信網絡成本、頻譜費用來計算,每一名吃到飽用戶的成本,就超過500元新臺幣。
“上網吃到飽”價格戰的失控,被認為是臺灣電信業總體營收衰退的主因。據NCC 2017年度通訊傳播市場報告顯示,臺灣電信市場的總營收從2011年的129.16億美元減少到2016年的111.45億美元,等于在6年間減少了519億元新臺幣的總營收。
更關鍵的是,5G時代正在來臨,運營商需要投入更巨額的資金進行新一代網絡的建設,這對運營商帶來考驗。賴弦就表示:“5G網絡成本可能是4G網絡的2倍至3倍,或許到2025年前,運營商都無法在5G身上賺錢。”
記者觀察“流量之王”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掉隊
人類高科技時代依次為半導體、PC、軟件、互聯網、社交、移動互聯網、大數據、AI。眾所周知,臺灣地區在半導體和PC時代曾是王者,自從PC時代后,臺灣地區卻錯過了至少5個時代的更迭,想要追趕需要補很多課,技術、政策、人才引入、投資生態、市場認知,甚至還要憑借一點點運氣,而大陸卻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后反超,更在AI時代牢牢站穩了全球第一梯隊的腳跟。
臺灣地區的人們也普遍意識到,臺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掉隊了。
“最受臺灣年輕人追捧的前20大App中,竟然沒有一個臺灣本土研發的。”一位臺灣大學生說道。
“從BAT到TMD(今日頭條、美團、滴滴),大陸移動互聯網大軍正在蓬勃發展,反觀臺灣,現在還是由郭臺銘、施振榮、張忠謀等IT老人們坐鎮一線,IT人才青黃不接。”一位臺灣媒體人說道。
雖然臺灣的4G流量使用水平高,但臺灣民眾沒有充分享受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福利。
第一,“移動上網吃到飽”擠壓了寬帶市場,超高清視頻應用和智能聯網電視發展緩慢。
2016年隨著愛奇藝、小米盒子進入臺灣市場,才刺激了臺灣4K超高清視頻應用和OTT的發展。
第二,運營商陷于價格戰泥沼,對5G等新一代基礎信息建設的興致不高。從臺灣各大運營商的表態來看,4G時代的流量價格戰讓他們難以回收成本,以至于他們大吐苦水,5G時代不能再重復4G時代的低價競爭,如果找不到其他營收之道,他們不敢往前一步發展5G。
第三,從臺灣互聯網發展來看,電商、第三方支付等領域的發展都遠遠落后于中國大陸。很多大陸用戶來到臺灣的第一感受,就是臺灣的電商發展落后,“可能要比大陸晚了5年”。
第三方支付是電商行業的重要基礎,但直到2015年初,臺灣才放開了第三方支付,比支付寶的誕生整整晚了11年。
“上網吃到飽”的移動流量策略,給臺灣通信市場帶來了短期的繁榮,甚至成為“流量之王”,但卻讓臺灣電信運營商陷入價格戰的泥沼,收入增長乏力。雖然意識到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機會,但荷包空空的運營商前進乏力,不利于臺灣信息基礎建設的健康發展。IT時報記者 孫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