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CR5這個靶點是不是已經公認的會感染HIV?敲除這個靶點有沒有其他潛在威脅?會導致其他疾病?
2.如何能夠證明這對雙胞胎嬰兒能夠天然抵抗艾滋病?因為也不可能現在就讓嬰兒接觸艾滋病傳染,這是有悖倫理道德的。如果這對雙胞胎一生都沒有經歷過可能感染艾滋病的環境或行為,又如何證明她們天然抵抗艾滋病?
3.對試管嬰兒進行基因編輯是否有悖倫理道德,經過什么部門審批?一個民營醫院就能做這樣的實驗嗎?
4.此前我國有沒有過基因編輯手段用于人體的實驗?
針對此次 #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告訴@知識分子 :
1、倫理申請是深圳和美婦兒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的,但提供胚胎的是另外四家醫院。倫理審查是10月9日通過的,但孩子在11月就出生了,您對此如何評論?
這份倫理申請非常的草率,按照提供的日期來看,在倫理申請批準前實驗就已經進行很久了。倫理審查是按照“科研項目”的標準實施的,這個標準本身就不對。整個倫理申請中,寫到了前期在猴等模式生物上進行了相關實驗,但僅僅描述了過程,并沒有任何詳細結果以及實驗后續對該動物的觀察結果。倫理申請書最后一段占領技術制高點和超越諾獎級的工作這些竟然能作為理由列到申請書里,可見項目實施者和批準者的本意和關注點到底是什么。
2、在技術方面,賀建奎團隊針對CCR5基因進行編輯,能否真的預防艾滋病?是否存在安全的風險?以及,其中一個胚胎是在懷孕期間做的基因編輯。如何看待這樣的操作?
首先,如果基因編輯后是嵌合子的話,沒有編輯到的細胞還是會有感染風險。但更為關鍵的是下面兩點:1.基因編輯技術的脫靶效應會帶來何種后果是完全未知的。2. CCR5缺失已經被實驗證實會造成免疫缺陷,導致其他病毒的易感甚至腫瘤的發生。即使該實驗的母親是艾滋病患者,只要通過藥物降低母體HIV的載量,是可以有效阻斷母嬰傳播的。這項研究完全沒有任何層面的必須要進行的必要性,而兩個孩子所要面臨的后續風險是我們想象不到的。試想一下當初多利羊的實驗結果。
3、如何看待這一實驗的后果?
這一實驗從科學層面具有巨大的潛在風險,兩個孩子作為試驗品,這些未知風險將會伴隨他們的成長。從事這一實驗的科研人員既非HIV研究者,也非基因編輯領域專家,項目實施時其測序公司和其背后的商業資本實在鋌而走險。該項目的實施可預見的會使基因編輯領域的研究受到影響,也會使中國科研界的發展受到質疑。中國科研界需要就此發生,該項目的實施者也需要因這一行為而受到抵制,否則將會帶來更多不可預見的負面影響,潘多拉的盒子也許就此打開了 。
關鍵詞: